佝僂病活動期的治療措施
時間:2014-12-15來源:求醫網
佝僂病為一種小兒多見疾病,主要由維生素D缺乏,體內鈣儲備不足而引發的骨骼變形疾病。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治療方面也是根據癥狀,分階段治療,本文主要介紹佝僂病活動期的治療措施。
佝僂病臨床表現的活動期(激期)
早期維生素D缺乏的嬰兒未經治療,繼續加重,出現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而且,由于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松弛,小兒開始站立與行走后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形)或膝外翻(“X”形),有時有“K”形樣下肢畸形。
患兒會坐與站立后,因韌帶松弛可致脊柱畸形。嚴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張力降低和肌力減弱。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鈣稍低外,其余指標改變更加顯著。X線顯示長骨鈣化帶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樣、杯口狀改變;骨骺軟骨盤增寬(>2mm);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干彎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癥狀。
佝僂病活動期的治療措施:
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療的原則應以口服為主,一般劑量為每日50μg~100μg(2000IU~4000IU),或1,25-(OH)D30.5μg~2.0μg,一月后改預防量400IU/日。大劑量維生素D與治療效果無正比例關系,不縮短療程,與臨床分期無關;且采用大劑量治療佝僂病的方法缺乏可靠的指標來評價血中維生素D代謝產物濃度、維生素D的毒性、高血鈣癥的發生以及遠期后果。因此大劑量治療應有嚴格的適應癥。
當重癥佝僂病有并發癥或無法口服者可大劑量肌肉注射維生素D20萬IU~30萬IU一次,3個月后改預防量。治療1個月后應復查,如臨床表現、血生化與骨骼X線改變無恢復征象,應與抗維生素D佝僂病鑒別。除采用維生素D治療外,應注意加強營養,保證足夠奶量,及時添加轉乳期食品,堅持每日戶外活動。
活動期佝僂病應依據臨床表現給予積極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動和防止畸形。家長朋友要正確給孩子補充營養,同時有針對性的治療,必能較好治愈佝僂病。
查看更多關于佝僂病活動期的治療措施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