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導致的關節脫位
時間:2015-03-06來源:求醫網
在下頸椎損傷的Allen-Ferguson力學分類系統當中,關節脫位這一損傷類型,歸于牽張屈曲損傷的亞類,其發生機制與牽張和屈曲的力學特征有關。關節脫位分為雙側脫位和單側脫位,前者較后者多見。從發生的部位來看,C5~6的發生率最高,其余是C4~5及C6~7較為多發,這些部位正是頸椎椎節屈伸運動范圍最大的部位,與其解剖學特點有密切關系。
關節脫位的一般看法
一般認為,雙側關節脫位是在屈曲外力作用下發生,包括屈曲牽張和屈曲壓縮,而伸展外力則較為罕見,臨床上僅偶有發生。脫位的上位椎體向前滑移通常都超過了其前后徑的一半以上,導致維系其穩定的組織包括前、后縱韌帶、纖維環及后方韌帶復合體等均受到損傷,并常伴有椎間盤破裂和突出,合并脊髓損傷口,可累及單或雙側的椎動脈、神經根及交感神經干。導致這種脫位的暴力較大,當外力終止,脫位交鎖的關節突在殘存的韌帶組織及頸部肌肉的回縮牽拉下形成固定的脫位狀態。
單側關節脫位
單側關節脫位屬于旋轉型損傷,在遭受旋轉外力的同時合并屈曲或側屈外力。這種損傷可導致同側的關節囊、棘間韌帶、后縱韌帶損傷以及椎間盤組織的突出或撕裂,也可造成同側的椎動脈、神經根損傷。單側脫位的椎體矢狀徑向前移位小于5O%,因而對椎管的容積改變較小,發生脊髓損傷的機會也較少。通常導致單側脫位的暴力較小,對纖維環及后縱韌帶等組織的損傷亦較小,當外力終止后,肌肉的收縮使脫位的關節突固定,同時由于關節交鎖,致使部分撕裂的椎間盤組織處于張力狀態下,使脫位呈穩定的狀態,這也是單側脫位較難復位的原因。
查看更多關于什么原因導致的關節脫位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