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可入肺顆粒物)
常見幾種PM2.5的檢測方法
“PM”是英文名“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中文名“顆粒物”。PM2.5就是指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研究發現,PM2.5可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科學數據證明,PM2.5與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關,本文帶你了解幾種常見PM2.5的檢測方法。
PM2.5的檢測方法:
國內環境監測總站2012年5月下發的《PM2.5自動監測儀器技術指標與要求(試行)》確定了三種PM2.5的檢測方法,分別是β射線方法儀器加裝動態加熱系統,β射線方法儀器加動態加熱系統聯用光散射法,微量振蕩天平方法儀器加膜動態測量系統(FDMS)。
手工測試方法:重量法屬于手工監測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或對自動分析方法的校準。這種方法較簡便,只需要一個PM2.5切割頭、一臺泵和膜架及其濾膜,采集24小時樣品后,取下濾膜稱重即可,必要時可以平行采集3個樣品,經恒溫恒濕后再稱重。國家環境保護部對于此方法頒布了一系列的標準,包括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HJ618-2011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HJ194-2005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656-2013環境空氣顆粒物PM2.5手工監測方法——重量法技術規范。
PM2.5的自動監測方法:這種監測方法監測站點無人值守,數據通過網絡直接獲得,包括β射線吸收法和微量振蕩天平法。
β射線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堆積在石英濾膜上的顆粒物對C14釋放的β射線衰減量的變化檢測大氣顆粒物質量的變化。環境空氣由采樣泵經切割器吸入采樣管,經過濾膜后排出。顆粒物沉淀在條狀石英濾膜上,當β射線通過沉積著顆粒物的濾膜時,β射線強度發生衰減,通過對衰減量的測定計算出顆粒物的濃度。
微量振蕩天平法的基本原理
微量振蕩天平(TEOM)法又稱微量石英振蕩天平法,該方法是在質量傳感器內使用一個石英空心錐形管,在空心錐形管振蕩端上安放可更換的濾膜,振蕩頻率取決于石英錐形管特性和它的質量。當采樣氣流通過濾膜,其中的顆粒物沉積在濾膜上,濾膜質量變化導致振蕩頻率變化,通過測量振蕩頻率的變化計算出沉積在濾膜上顆粒物的質量,再根據采樣流量、采樣現場環境溫度和氣壓計算出該時段的顆粒物標態質量濃度。
PM2.5、PM10等細顆粒物是灰霾現象的元兇,它們多來自汽車尾氣,以及火電廠和水泥廠排放的污染物。在北京,一半的PM2.5來自于汽車尾氣。PM2.5的檢測方法加強的同時更應該做的是要有針對性的的遏制它的產生。
- 友情鏈接:
- PM2.5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