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19來源:求醫網
1、對于以濕熱內蘊為主的病證,臨證時可選用垂盆草、龍葵、虎杖、蚤休、金銀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連翹、公英、山慈菇、鐵樹葉等藥以清熱解毒,也可選用田基黃、平地木、茵陳、木槿花、黃芩、山梔、金錢草、龍膽草、碧玉散(包煎)等以清化濕熱,利膽退黃。(2)對于以正氣虛損為主的病證,(1)根據病情選用六味地黃丸、一貫煎及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川石斛、太子參、玄參等以滋養肝腎之陰;(2)也可選用淡附片、炮姜、吳茱萸、仙靈脾、肉桂等以溫腎助陽;(3)還可選用黃芪、黨參、白術、苡米仁、茯苓等以益氣健脾。(3)對于以瘀血內結為主的病證,在臨證時可選用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及丹參、郁金、澤蘭、三棱、莪術、炙乳香、炙沒藥等以活血通絡,化瘀生新,并可加生龍骨、生牡蠣、穿山甲、炙鱉甲等以活血軟堅散結。
皮膚瘙癢是PBC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大抵可分兩型論治,屬血虛風燥者用加減四物湯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藥如生地、丹皮、丹參、赤白芍、玄參、白蘚皮、生甘草、白蒺藜、蟬蛻、首烏、凌霄花、威靈仙、苦參、胡麻仁等。屬于濕熱浸淫肌膚者,用《洞天奧旨》之三圣地膚湯加減以清熱燥濕止癢,藥如:地膚子、苦參、茵陳、土茯苓、白蘚皮、龍葵、蛇床子、防風等,或用茵陳煎水外洗。PBC患者晚期常有腹水(或水腫),治療應本著“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常用陳葫蘆瓢(先煎代水)、玉米須、豬茯苓、車前子、半邊蓮、白術、陳皮、澤瀉、桂枝、大腹皮、桑白皮、防己。復發性口瘡也是PBC患者多見的癥候,究其形成,多為素有正氣不足,復有邪毒內壅而成。故用藥則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并輔以外治法。可將螺旋藻膠囊與萬應膠囊合用,并用《回春》卷五之黃白散,黃柏24g,孩兒茶 3g,枯礬15g,研為細末,待漱口后外敷患處,或用細辛研末醋調貼肚臍。我們認為,使用兩種以上的中成藥時,同樣可以貫徹辨證論治的精神;當內服藥與外用藥合用時,也同樣可以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
2、辨病論治 運用中藥治療PBC在辨證論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辨病論治的功效。這里所說的辨病既包括了西醫之病,也包括了中醫之病。例如,AST明顯增高而屬熱毒壅盛者,自擬“解毒飲”(蒲公英、皂角刺等)6g/次,2次/d以清熱解毒。對于血清總膽紅素(TBil)持續難降者,自擬用“消黃散”(青黛等)每日 4.5g,分兩次口服以清利濕熱,利膽退黃。ALT中度以上升高者,予垂盆草沖劑1~6包/d,分2次或3次服用;或用聯苯雙酯片,1日1片,口服。球蛋白增高并肝脾腫大明顯者,自擬“軟堅散”(丹參等),每次6g,每 日2次。甲胎蛋白升高者選用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水紅花子等以清熱解毒,活血軟堅。WBC或Hb降低者常用螺旋藻膠囊,或用黃芪、當歸、黃精、黨參、茯苓等益氣健脾之品。
查看更多關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