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腺瘤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yī)網
垂體瘤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歸屬于傳統(tǒng)中醫(yī)學“青盲”、“頭痛”、“頭風”、“閉經”、“不孕”、“乳泣”等諸多范疇。然現代中醫(yī)對本病的診治須在明確病名診斷的前提上方可進行。換而言之,當辨病為先,以病為綱,病證結合,避免誤診。而對于垂體瘤的中醫(yī)辨證分型,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
主張辨病-辨證-辨體質相結合,
將垂體瘤辨證分為4型,并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發(fā)現,PRL型多氣虛體質,屬氣血虧虛證;GH型、TSH型多為痰濕體質,屬痰濕內阻證;ACTH型多歸為陽虛體質,屬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型治以補肝益腎,滋陰潛陽;痰濕內阻型治以化痰祛濕,開竅醒腦;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壯陽補腦;氣血虧虛型治以……,自擬垂體瘤協(xié)定方(天南星、姜半夏、三棱、莪術、海藻、昆布、生牡蠣、瓦楞子等)為基礎分型加減,并隨兼癥調整用藥。
參合檢驗,對癥辨治
腦垂體瘤的根本病變在垂體本身及內分泌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醫(yī)學的診斷手段無法診察上述內容,借助CT、MR等現代檢測手段結果,可擴大中醫(yī)藥的感知范圍,據此作為中醫(yī)四診的陽性指標,制定消積化癥的治療原則進行中醫(yī)辨治。
強調治療本病當重視參照檢驗結果,對癥下藥。影像學顯示瘤體過大或有壓迫癥狀者,囑其先行手術,再用中藥善后;視神經受壓者予青箱子、谷精草、密蒙花等明目之劑;對于蝶鞍骨質破壞者,先軟堅散結阻止損害,再行骨質修復,常用淫羊藿為補腎之劑,輔以鹿角霜、龜板、鱉甲等含鈣中藥。生化檢驗中,PRL增高者,選用補骨脂扶持,菟絲子收斂,其他內分泌激素增高者,從腎精壅盛論治,予以瀉腎。
謹守病機,痰瘀同治
從中醫(yī)學的角度而言,腫瘤已成,或其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其癥候病機之核心不外乎痰、瘀、毒三者。故痰、瘀、毒統(tǒng)領垂體瘤病機,痰瘀互結,邪毒積聚為本病之主要病理基礎,已成諸多專家之共識,并在治療上主張從痰瘀立論。
認為生理上的“津血同源”必然導致病理上的“痰瘀互結”,擬化痰、軟堅、活血、化瘀之總治則,治療上重用制南星、姜半夏、海藻、昆布、生牡蠣、瓦楞子等化痰祛濁,軟堅散結之品,并在此基礎上配伍大量三棱、莪術等破血逐瘀之藥。臨床用藥以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為鞍部腫瘤之優(yōu)選要藥,蓋其具有活血祛瘀,化痰散結,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治療本病祛痰與化瘀并重,化痰多用半夏、夏枯草、牡蠣、象貝母、海藻等藥;祛瘀則常用水蛭行搜剔之功、川芎透過血腦屏障,增強藥效。認為風痰瘀毒為腦病之主要病理因素,故化痰軟堅散結常用制天南星、白附子、夏枯草、法半夏、海藻、牡蠣等,或配以遠志、石菖蒲化痰開竅;瘀阻腦絡常用藥物有澤蘭、土鱉蟲、川芎、制大黃、炮穿山甲、失笑散、桃仁等活血消瘕;熱毒內盛常用藥物有龍膽草、山慈菇、漏蘆、白毛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貓爪草等以清熱解毒。
扶正祛邪,主次兼治
扶正祛邪為中醫(yī)治療腫瘤的基本原則之一,而扶正和祛邪的主次輕重上當與本病分期及病證相結合。
指出本病早期應以祛邪為主,如化痰消腫、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等;中后期應以扶正為主,固本清源,扶正達邪,如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等。認為垂體腫瘤的治療主要有糾偏匡正與消瘤化痰兩大法則,糾偏匡正乃調整患者內分泌功能紊亂,為補虛扶正之策;消瘤化痰包括化痰散結與活血化瘀,為祛邪攻瘤之舉;兩法隨其內分泌紊亂與占位性病變之主次,予以配伍擇用。治療肢端肥大癥從病程長短著手,病程短者,正氣不傷,辨證為痰熱阻氣,血絡瘀阻,肝陽偏亢,以宣氣滌痰,活血通絡,涼肝清熱為治法,予自擬宣氣滌痰湯(旋復花、菖蒲、茯苓、半夏、膽星、竹瀝、黃連、瓜蔞仁、生姜),參以活血通絡平肝之品;病程長者,復兼手術放療之損傷,見氣血兩虛,痰凝瘀阻等本虛標實,先擬溫化痰飲,通利血脈,方用桂枝茯苓丸合蠲飲六神湯,后痰飲漸化,改用痰瘀兼治,氣血兩補,予上方再參補陽還五湯。強調本病日久則體虛,應以滋補扶正,肝腎陰虛者可予六味地黃丸加何首烏、菟絲子,枸杞子等;脾虛者,間服異功散加味,以達攻實不傷正,補虛不礙邪之效。
調攝情志,心身共治
郁怒傷肝,情志不遂,氣機逆亂,痰濁隨上逆之氣血阻滯腦竅為垂體瘤的重要病機之一,認為情志疏導對本病的治療尤為關鍵,臨證除加用柴胡、香附等疏肝調暢情志之藥外,還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解除其精神負擔,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培養(yǎng)心胸開闊、積極樂觀的性格,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勞逸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具體指出,垂體瘤患者心理情緒的變化由多方面因素引起,醫(yī)生應加以區(qū)分并積極給予指導和治療。首先,當患者被確診時,可表現出悲觀、失望、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醫(yī)生在告知患者病情的同時,應詳細介紹垂體瘤的基本情況,使患者增強信心并配合治療。其次,在診療中,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會隨著疾病的病情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此時醫(yī)生當細致了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狀況,并積極給予干預。再次,垂體瘤疾病本身造成的壓迫癥狀,內分泌功能紊亂等,亦會引起患者的心理變化,因此醫(yī)生在用藥的同時,更應關注患者的心理改變,巧妙地運用關懷性溝通,耐心地傾聽患者的憂慮和恐懼,了解患者尚未表達的需要。
查看更多關于垂體腺瘤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