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1、甲狀腺癌的中藥治療
1)肝郁痰凝型。
主證:情志抑郁,咽部作憋,頸前癭腫,質柔如膠,光滑圓潤,隨吞咽上下,胸悶脅脹,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紅,脈弦細滑。治法:理氣消癭,化痰散結。
方藥:癭瘤散結湯。香附10g,郁金10g,青皮10g,三棱10g,莪術10g,山慈姑15g,白芥子10g,全瓜窶15g,海蛤殼30g,生牡蠣30g,八月札20g,白花蛇舌草20g。
甲狀腺腫塊質地較硬,病程較長者,加桃仁、鬼剪羽、石見穿、山甲片、乳香、沒藥等,或加烏賊骨、煅瓦楞等;大便燥結能行者,可重用瓜蔞;或加用生大黃;年老體弱或服藥后出現神倦乏力,面色少華等虛弱癥狀者,加灸黃芪、黨參、當歸、黃精等;婦女在經期,去三棱、莪術,改用丹參、赤芍。
分析:方中香附、郁金、青皮舒理郁結之肝氣,以除其因;三棱、莪術、軟堅消結、山慈姑、生牡蠣是消癭之要藥,再輔以海蛤殼、白花蛇舌草消癥緩癌,皆為消蝕甲狀腺腫瘤而為之,再佐以自芥子、全瓜蔞化痰,散結,加之八月札既能舒肝理氣,又能消瘤化結,故全方既舒理肝氣,化痰散結以解其郁又能消癭緩癌,故藥后不僅可使腫瘤縮小,甚至使腫塊消失而除病。
2)痰瘀交阻型。
主證:頸部癭胂,質中偏硬,呈圓或橢圓形,邊界尚清,可隨吞咽上下,伴有咽部不適,胸悶氣憋,或有月經不調,苔薄膩,舌質偏暗,脈弦細澀。
治法:化痰軟堅,活血散結。
方藥:海藻玉壺湯
海藻10g,昆布10g,陳皮10g,法夏10g,貝母10g,連翹15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2g,香附10g,郁金15g,穿山甲(先煎))15g,土貝母12g,蚤休15g,石見穿15g,天南星10g。
郁久化火,煩熱,舌紅者,加丹皮10g,梔子10g,夏枯草15g;神疲乏力,便溏者,加白術10g,山藥15g。
分析:方中海藻、昆布為含碘消癭之主藥,陳皮、法夏、茯苓、貝母、南星化痰斂結,當歸、川芎活血通脈,輔以香附、郁金理氣,連翹、蚤休清解,共奏化痰活血消癭散結之功,再加上穿山甲、土貝母、石見穿,消瘤破癥,更助上藥消除腫瘤之功。
2、甲狀腺癌的針灸治療
1)體針。
局部取穴: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腫物,在結節周邊將針刺入皮下,然后針尖向內斜,—直刺到結節的基底部。根據結節大小,共刺6~8針。另在結節皮膚正中,將一枚針直刺到結節的基底部。注意勿刺傷喉返神經。 鄰近和遠距離取穴:天柱3L10、大杼BL11、內關PC8、曲骨RN2穴。
2)揚刺法。
取穴:足陽明經之人迎ST9、氣舍ST11、水突ST10部位,癭瘤頂部中心及四周。
于人迎、氣舍、水突及癭瘤頂部中心,垂直刺入毫針各一支,再于癭瘤四周取45度向心刺入毫針一支,深度以達癭瘤中心為度,不可刺穿對側囊壁。留針15~20分鐘,每3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
3)耳穴壓丸。
取穴:神門、肝、脾、頸、甲狀腺、內分泌、胃。
用探棒在穴區內找到敏感點后,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貼于敏感點上。囑患者每日自行揉按3~4次,每隔3~4天換1次,兩耳輪流換貼,10次為1療程。
查看更多關于甲狀腺癌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