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骨骨折的癥狀表現
時間:2015-03-21來源:求醫網
臨床表現 有明確的外傷史。
1.骨折移位
下級骨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移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所受到的刨傷力方向、肌肉的牽拉方向、骨折線的數量和走向的影響。此外,骨折段上有無牙齒存在也與移位有關。創傷力可以是對骨折區的直接打擊,也可以是經由傳導的間接力而造成骨折;對下頜骨體部的刨傷力除可以造成同側頦孔區的直接骨折,還可造成對側下頜角或髁狀突的間接骨折。
咀嚼肌的牽拉是導致下頜骨骨折段移位的重要因素。下面分述如下:
(1)頦正中聯合骨折
正中頦部骨折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雙發或粉碎性的。單發的頦正中線性骨折,由于骨折線兩側肌肉的牽拉力相等,方向相對,常不發生明顯移位,僅可見下中切牙間有動度,或一側中切牙略低于另一側,略有隙狀開頜。如為雙發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附著在頦棘的顛舌骨肌和頦舌肌牽引斷骨向后下方移位,受下頒舌骨肌的牽拉。兩側下頜骨向中線移位,使下頜骨前端變窄,這種情況易導致舌后墜,引起呼吸困難。
(2)頦孔區骨折該區域的骨折一般位于下頜第一與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間,常將下頜骨斷裂成為與對側下領骨保持連續性的前段(近中)和后段(遠中),由于降頜肌群和一側翼外肌的牽拉作用。使骨折前投向下、后方移位,并向傷側偏斜,前牙呈開牙合狀。骨折后段因升頜肌群的牽拉作用向上、前內方移位,骨折線越靠后,肌力不平衡越明顯,骨折移位程度也越重。骨折段的移位還與骨折線的方向和斜度有關,如骨折線方向與肌肉牽拉方向相抵,骨折段也可不發生移位或移位很小。
(3)下頜角骨折
此處骨折也將下頜骨分成前后兩個骨折段,如骨折線在下頜角的后上方,或是升支的橫形骨折,前后和上下骨折段都包圍在嚼肌和翼內肌之中,骨折可不發生移位,即使有移位,也多是創傷方造成。但如果骨折線在升頷肌群附著之前,骨折線呈前上至后下方向,則骨折前段受降領肌群的牽拉向下后移位,骨折后段受升頜肌群牽拉向上前移位,出現后牙早接觸,前牙開頜的表現,與額孔區骨折的移位相似。
(4)髁狀突骨折
髁狀突骨折常發生在它的頸部,如一側骨折線在冀外肌附著點之下,則髁狀突頭常因冀外肌的牽拉而致髁狀突向前內側移位,髁狀突頭也可以脫出關節囊而到關節凹外,同對,下頜升枝部因嚼肌、翼內肌和顳肌的牽拉向上移位,使對側牙及前牙形成開頜狀,不能向對側做側頜運動。如骨折發生在關節囊內,翼外肌附著點之上,骨折可不發生移位,雙側髁狀突骨折時,髁狀突頭向內下移位,由于受升頜肌的牽拉,整個下頒骨段則向上移位,使前牙開聒更加明顯。
髁狀突骨折常為閉舍性,除骨折段移位引起的癥狀外,還可伴耳前區的疼痛、張口受限、局部腫脹和壓痛。個別嚴重的髁狀突骨折,關節突可穿過顳下頜關節凹頂而進入顱中凹,造成顱腦損傷。
(5)多發骨折
下頜骨如發生多發骨折,其移位視情況而不同,如骨折段上有肌肉附著,則隨肌肉的牽拉方向而移位;如無肌肉附著,骨折段則隨打擊力的方向和重力發生移位,此類骨折的移位往拄是外力與咀嚼肌牽引力的綜合作用。
(6)骨折線兩側牙齒的作用
主要影響磨牙區和雙尖牙區的骨折移位,如骨折后段和上頜有牙存在,牙合接觸可限制或阻擋骨折后段的移位,相反,如失去這種駘接觸,骨折的移位程度就加大。
2.咬牙合錯亂
下頜骨骨折后,因骨折斷端的移位使牙齒隨之移位,以致發生咬牙合關系的錯亂.出現早接觸、開牙合、反牙合等情況,通過明顯錯位的牙,可見到或觸到骨折斷端之間的異?;顒印Rа篮襄e亂是頜骨骨折最常見和最明顯的臨床表現,即使骨折僅有輕度移位,也可出現咬牙合錯亂。因此,咬牙合關系錯亂是診斷頜骨骨折的重要依據。
3.牙齦撕裂、口底出血
下頒骨骨折時,骨斷端的銳利邊緣突然錯位,使鄰近緊密附著于牙槽骨的牙跟撕裂并出血.同時與口腔相通,成為開放性骨折。骨折線常累及牙齒,并伴有冠折、根折、牙松動、移位或脫位等情況。有時出血可向組織疏松的口底或頜下區滲八,形成口底、頜下區的血腫,在黏膜下與頜下區皮膚可見紫色淤斑。
4.下唇麻木
下頜骨內有下牙槽神經通過,骨折后常道挫傷甚至斷裂,患者傷后感到同側下前牙牙齦與下唇皮膚麻木。
5.功能障礙
下頜骨骨折后,由于骨折的移位或顳頜關節損傷、咀嚼肌的反射性痙攣和運動失調、疼痛腫脹等原因,患者常表現張口受限,不敢咬硬物,影響正常的進食、咀嚼、吞咽和語言等功能,下頸骨正中雙發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后可引起舌后墜,堵塞咽腔,發生呼吸困難,甚至導致窒息。患者常因腫脹而不能緊閉上下唇,加之疼痛可引起反射性涎液分泌增多,常見流涎現象,從而加重了體液的喪失。
查看更多關于下頜骨骨折的癥狀表現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