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時間:2014-12-25來源:求醫網
我們都知道麻醉決定著手術的成敗。所以,我們在使用麻醉時一定要小心注意,這就需要使用者對麻醉使用的注意事項的了解與掌握。麻醉是人為地消除痛覺以利手術安全順利進行的方法。其基本要求是有效地消除疼痛和不適感,并使局部肌肉松馳,便于手術操作,麻醉同時應是安全、可逆和易于恢復的。
下面介紹手術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麻醉誘導和維持力求平穩,防止血壓急劇變化,對病情較重者可先行動脈直接測壓,在準確的血壓監測下給藥。具體用藥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和麻醉醫師的經驗而定。目前以阿片類藥,如芬太尼應用較普遍,劑量為30—70μg/kg;配合應用地西泮(安定)、氯胺酮、羥丁酸鈉和肌松藥潘庫溴銨等。
2、麻醉應維持在適當水平,要避免嗆咳和血壓增高。手術過程中應實行控制呼吸,氣道壓力一般在1.5-2.0kPa(15-20cmH2O),吸呼比為1:1.5,呼吸頻率保持在10-16/min左右;肺血流量增多的患者,通氣壓力可稍增大。
3、麻醉過程必須對呼吸系統(通氣量、SpO2、ETCO2;)、心血管系統(ECG、CVP和直接動脈測壓)、體溫(鼻溫、肛溫)和腎功能(尿量、尿顏色和比重)進行監測。
4、為預防在心腔內操作時患者發生嗆咳或掙扎,阻斷主動脈前可在機槽內注入肌松藥。阻斷主動脈時,MAP不應高于12kPa(90mmHg),阻斷主動脈后停止人工通氣,維持氣道壓0.5-1.0kPa(5-10cmH2O)。主動脈開放后,即行人工通氣。
5、待鼻溫恢復至32℃左右、心肌張力好、纖顫粗大活躍,即可用直流電除顫。一般用10-30Ws直流電除顫。
6、體外循環過程中,麻醉者要結合體溫、MAP、CVP和尿量等調整灌注流量,并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如有發紺多系上腔靜脈引流不暢,應通知體外循環組進行調整。轉流時MAP不宜低于4kPa(30mmHg)。心臟復蘇后在調整血容量的基礎上,常需使用血管收縮藥、強心藥、血管擴張藥、抗心律失常藥和堿性藥物。
7、抗凝劑肝素一般用量為3—4mg/kg,手術中應監測激活血凝時間(ACT)使其維持在500s左右。體外循環結束時可用ACT計算體內肝素剩余量,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減少術后滲血。
以上就是手術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的詳細介紹了,除了以上介紹外,在手術結束后,應待患者的血壓、脈搏與呼吸穩定,血液酸堿和血氣情況接近正常后,方可送回術后病房。一般不急于拔除氣管內導管,尤其是對于手術較為復雜,轉流時間長,心功能差的病人,應用呼吸器支持一段時間。
查看更多關于手術麻醉科之麻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