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
時間:2015-03-23來源:求醫網
1、中醫治療:
1)中成藥:麝香祛風濕膏、消痛貼、骨刺消痛膠囊等。
2)推拿療法即按摩療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施行推拿療法,應由輕漸重,由點到面,由慢而快,由短至長。即推拿從主要部位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漸漸擴展;用力必須由輕漸重,逐漸升級,以使患者能忍受為度,切忌暴力,以免造成骨折或軟組織損傷;推拿速度應由慢漸快,以患者無不適為度。手法的運用及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手法要求柔和、均勻、有力、持久,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柔和即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要生硬粗暴;均勻即手法動作有節奏,速度不要時快時慢,壓力不要忽輕忽重;有力即手法具有一定的力量,這種力量要根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質、病情、部位等不同情況而有所輕重;持久即手法能持續運用一定時間,而患者不感覺疲勞。
類風濕性關節炎推拿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患者取仰臥位,第一步用滾法,施于上肢,即從肩部至腕部到掌指,重點在內側。第二步先用拇指推摩法,后用拿法,施于上述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第三步用指按法,按肩內俞、曲池、少海、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用捻法,配合各關節屈伸、左右旋、牽引等輔助活動。
②患者取仰臥位,第一步用滾法,施于下肢大腿前部及內外側經膝部至小腿。第二步先用推摩法,后用雙手拿法,施于上述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第三步用拇指按法,按鶴頂、膝眼、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第四步先用滾法,施于足背及趾部;隨之用捻法,捻趾關節,配合踝關節屈伸、內外翻以及屈膝、屈髖、搖髖等輔助活動。
?、刍颊呷「┡P位,第一步先用滾法,后用推摩法,施于臀部、大腿至小腿后側。第二步先肘按環跳,指按委中、承山,同時拿昆侖、太溪等穴;隨之用摩法,加以調和;最后進行“提腿”和膝關節向臀部屈伸等輔助活動。
?、芑颊呷∽?,第一步醫者右腳踏在患者坐的凳子邊緣上,將患者上肢提起置于醫者膝上,用滾法施于前臂及肩部,重點在外側。第二步用搖法,環轉搖動肩關節、腕關節各5-6次。第三步搓患肢,從上臂至前臂往返5-6次。隨之拿肩井穴,并拍肩結束。
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妊娠期間,有皮膚潰爛,惡性包塊和脘腹疼痛拒按的局部,以及接受按摩的局部患有急性靜脈炎、淋巴管炎及各種皮膚病(如皮炎、濕疹、痤瘡、局部化膿、潰瘍等)時,均禁用推拿按摩法。治療時必須在患者保持身心安靜、肌肉與關節松弛的狀態下進行。過饑、過飽時不宜使用本法。推拿可與物理療法、練功體操等結合使用,效果更佳。一般先行理療,再推拿 最后做運動。
3、近年來用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取得了不少成績,對這方面的報道也逐漸增多。有單獨用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也有針藥并施或用蜂針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者。
?、贉蒯槈讯椒ㄖ委煟褐餮ㄈ〈笞?、神道、至陽、命門、腰陽關。配以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陽陵泉、解溪。
②溫針加消尪湯治療:方法為針刺華佗夾(第1頸椎至第5腰椎,椎旁左右共48穴),臨床常用34穴,在督脈旁5分處。肢體穴位取八邪、陽池、足三里、血海。每天上午先針刺四肢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將艾炷(條)套在針柄上點燃,于艾炷(條)全部熄滅后出針;然后再在華佗夾脊施針刺治療,手法同上,不行溫針。在針灸的同時,內服湯藥(丹參30克,當歸尾、川牛膝各20克,三棱、莪術各10克,桂枝8克,地龍、全蝎各15克,白花蛇10克,生甘草6克)。
③蜂針治療:取穴以病痛局部壓痛點作為主穴,配穴按經脈的循行所過而取穴。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溪等;下肢多取環跳、血海、犢鼻、陰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沖等;督脈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經外奇穴常用夾脊、膝眼、鶴頂等穴。先皮試,后用蜂針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的相關常識>>
-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 |
-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 |
-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 |
- 類風濕性關節炎專家 |
- 類風濕性關節炎醫院
-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指南 |
- 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 |
- 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 |
- 視頻 |
- 類風濕性關節炎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