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肥胖的因素有哪些
時間:2014-12-26來源:求醫網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平日飲食過多,切不運動就會出現肥胖,但他們并不知道導致肥胖的因素還有其他的。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則使脂肪合成加快,成為肥胖的外因,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導致肥胖的因素有哪些呢?
導致肥胖的因素如下:
一、內因
1.遺傳因素
人類的單純性肥胖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Mayer等報告,雙親中一方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約為50%;雙親中雙方均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
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遺傳在其發病中起著一個易發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與生活行為方式、攝食行為、嗜好、胰島素反應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2.神經精神因素
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一對為腹對側核,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又稱饑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屬炎癥的后遺癥(如腦膜炎、腦炎后)、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如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
3.高胰島素血癥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癥并存,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肥胖。高胰島素血癥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有人認為,胰島素可作為總體脂量的一個指標,并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子。更有人認為,血漿胰島素濃度與總體脂量呈顯著的正相關。
4.褐色脂肪組織異常
褐色脂肪組織是近幾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脂肪組織,與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內臟周圍的白色脂肪組織相對應。褐色脂肪組織分布范圍有限,僅分布于肩胛間、頸背部、腋窩部、縱隔及腎周圍,其組織外觀呈淺褐色,細胞體積變化相對較小。
白色脂肪組織是一種貯能形式,機體將過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貯藏于間,機體需能時,脂肪細胞內中性脂肪水解動用。白色脂肪細胞體積隨釋能和貯能變化較大。
褐色脂肪組織在功能上是一種產熱器官,即當機體攝食或受寒冷刺激時,褐色脂肪細胞內脂肪燃燒,從而決定機體的能量代謝水平。以上兩種情況分別稱之謂攝食誘導產熱和寒冷誘導產熱。
5.其他
進食過多可通過對小腸的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在垂體功能低下,特別是生長激素減少、促性腺及促甲狀腺激素減少引起的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可發生特殊類型的肥胖癥,可能與脂肪動員減少,合成相對增多有關。
二、外因
當日進食熱卡超過消耗所需的能量時,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儲藏于全身脂庫中,其中主要為甘油三酯,由于糖原儲量有限,故脂肪為人體熱能的主要貯藏形式。如經常性攝入過多的中性脂肪及糖類,則使脂肪合成加快,成為肥胖癥的外因,往往在活動過少的情況下,如停止體育鍛煉、減輕體力勞動或疾病恢復期臥床休息、產后休養等出現肥胖。
溫馨提示: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導致肥胖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合理的安排飲食,避免攝入過量的熱量,并參加身體鍛煉,可以有效避免肥胖的出現。最后祝愿肥胖的人們早日減肥成功。
查看更多關于導致肥胖的因素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 吃減肥藥后運動減肥更健康
- 前期準備+重點計劃運動減肥更有效
- 運動未必減肥專家:3類運動會讓人越練越胖
- 十大運動期間吃的減肥食物
- 針灸減肥免去運動瘦身的痛苦
- 研究發現:運動前喝杯冷飲有助減肥
- 研究發現運動后吃馬鈴薯有助減肥
- 正確的減肥方法是運動加上合理的飲食(營養科)
- 多余電解質加重腎臟負擔別讓運動飲料拖減肥后腿
- 專家提醒:運動后吃馬鈴薯更能幫助減肥瘦身
- 小故事:小張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人員,每天都要坐在電腦前面工作至少8小時,加班的時候則要坐十幾個小時。另外小張平時運動較少,導致身體肥胖,這樣更加加重了腰部的負擔。最近小張感覺腰部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得知自己患上了腰肌勞損,醫生說小張是由于總是長時間坐著導致腰部損傷,另外小張應多做鍛煉減肥,以減輕腰部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