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診斷檢查方法都有哪些
時間:2015-07-10來源:求醫網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房顫時心房激動的頻率達300~600次/分,心跳頻率往往快而且不規則,有時候可達100~160次/分,不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一定不整齊,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房顫患病率的增長還會與冠心病、高血壓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長密切相關,未來50年房顫將成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可初步診斷房顫,但確診需要心電圖檢查。對于房顫短暫發作難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進行動態心電圖等檢查。
一、動態心電圖(Holter監測)
動態心電圖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并編集分析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又稱Holter監測。常規心電圖只能記錄靜息狀態短暫僅數十次心動周期的波形,而動態心電圖于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可提高對非持續性異位心律、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
二、心電圖
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簡稱ECG)。心電圖是心臟興奮的發生、傳播及恢復過程的客觀指標。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心電圖主要反映心臟激動的電學活動,因此對各種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的診斷分析具有肯定價值。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和演變是診斷心肌梗死的可靠實用方法。心肌受損,供血不足、藥物和電解質紊亂都可引起一定的心電圖變化,有助診斷。心電圖對冠心病其診斷有重大意義。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由于冠狀動脈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心電圖特點為T波倒置,S-T段下降大于0.05毫伏有時在心前區疼痛發作時ST段抬高大于0.1毫伏,稱變異性心絞痛。
查看更多關于房顫的診斷檢查方法都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