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蟲病(弓形體病、住血原蟲?。?/span>
弓形蟲病的病因有哪些
1.感染因素
弓形蟲病的單獨感染因素即是弓形體感染。弓形體侵入機體在局部增殖并侵入局部淋巴結,以后可隨血液或淋巴循環侵入其他器官或組織。病原體在有核細胞內增殖,直至細胞破裂,散出的蟲體再侵入鄰近其它細胞,結果引起組織壞死,形成小壞死灶和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反應,后者表現為水腫、單核細胞和少數多核細胞浸潤。
2.飲食因素
病原體通常的感染途徑可能是由于人食用了未能加溫消毒徹底的被病原體感染的食物或水源。導致病原體在人體內附著生存。
3.胎盤感染因素
孕婦受染后,病原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直接影響胎兒發育,致畸嚴重。
弓形蟲的毒素有弓形蟲毒素、弓形蟲素、弓形蟲因子。其中弓形蟲素具有致畸作用。弓形體直接損害宿主細胞,宿主對之產生免疫應答導致變態反應是其發病機制。弓形體滋養體能分泌穿透增強因子,主動攻擊使細胞壁發生變化而進入細胞內,使其受損。宿主對之可產生一定免疫力,消滅部分蟲體,而部分未被消滅的蟲體常潛隱存在于腦部、眼部,并形成包囊。當宿主免疫力降低時,包囊破裂后逸出的緩殖子進入另一些細胞進行裂殖,形成新的播散。包囊可因內含的緩殖子增殖而膨大擠壓周圍組織器官,導致組織器官功能障礙。弓形體在感染后,可使宿主的T細胞、B細胞功能受遏制,以致在急性感染期雖存在高濃度的循環抗原,但可缺乏抗體。且特異性抗體的保護作用有限,其滴度高低對機體保護作用并無重大意義,仍有再感染可能。由于細胞免疫應答受遏制,T細胞亞群可發生明顯變化,癥狀明顯者,T4/T8比例倒置。而NK細胞活性先增加后遏制,但所起的免疫保護作用不明顯。近年研究發現IFN、IL-2均具有保護宿主抗弓形體的作用。免疫反應Ⅱ、Ⅲ、Ⅳ型在弓形體病變中均起相當重要的作用。
- 友情鏈接:
- 弓形蟲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