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傳染性膿皰病、黃水瘡、新生兒膿皰瘡、小兒膿皰瘡)

膿皰瘡的飲食調理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疾病,是由金葡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易在兒童中造成流行。一般分為尋常性及大皰性。對于膿皰瘡除了常規的治療方法外,患者在日常還可運用食療加以調養,對病情的恢復有著很好的療效。
膿皰瘡常見的食療方法
1、土茯苓瘦肉湯:原料土茯苓35~60g,生地黃20~30g,瘦豬肉100~120g,蔥花,姜末、料酒、豬油、食鹽、味精各適量。
制法:將豬肉洗凈、切絲,余藥布包。先將諸藥加清水適量煮沸后,下肉絲,待沸后,調入蔥花、姜末、料酒等,煮至肉熟后,去藥包,調入豬油、食鹽、味精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適宜暑濕熱盛證。
2、龍菊魚肚:原料龍爪菊花30~50g,黃魚肚120~150g,雞湯、奶湯、食鹽、紹酒、味精各適量。
制法:將菊花洗凈,魚肚發開備用。鍋內放豬油適量,燒至六成熱時,下魚肚,劃散撈出,改刀切塊,而后在油溫七成熱時,放入魚肚塊,炸5分鐘,將炸好的魚肚塊洗凈,切為薄片,放入雞湯中煨20分鐘左右。鍋內放奶湯適量,煮沸后放入魚肚片、菊花、食鹽、紹酒、味精等,再煮沸3~5分鐘后,淋上雞油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疏風清熱。適宜風熱表證。
3、赤小豆桑皮湯:原料赤小豆40~60g,桑白皮12~15g,紫蘇葉6~10g,生姜1~2片。
制法:將桑白皮、紫蘇葉、生姜用布包好,與赤小豆一同加適量清水共煮,待煮至豆熟后,去藥包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健脾利濕。適宜脾虛濕熱證。
4、赤豆冬瓜生魚湯:原料赤小豆35~60g,連皮冬瓜350~500g,生鯉魚1尾,蔥白3~5枚。
制法:將冬瓜皮擦洗干凈;生鯉魚洗凈,去內臟及鱗雜,同諸藥一起加適量清水共燉,待魚、豆爛熟后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適宜暑濕熱盛證。
5、赤豆苡米粥:原料赤小豆15~20g,薏苡仁苡米20~30g,大米45~50g。
制法:將大米淘凈,與赤小豆、薏苡仁一起加清水適量,同煮為稀粥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健脾利濕。適宜脾虛濕熱證。
6、三豆荷葉粥:原料綠豆20~30g,赤小豆15~20g,白扁豆12~15g,大米25~30g,鮮荷葉1張。
制法:將荷葉洗凈、切細備用,先取三豆、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荷葉,再煮一二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適宜脾虛濕熱證。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節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節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節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 友情鏈接:
- 膿皰瘡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