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有哪些癥狀
時間:2015-07-27來源:求醫網
一、胸腺瘤常見癥狀
消瘦、無力、胸骨后疼痛、胸痛、乏力、胸悶、反復感染、低熱、麻痹、心慌
二、胸腺瘤癥狀
1、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是胸腺瘤患者最常伴隨的疾病,30%~70%患者伴有重癥肌無力,而重癥肌無力患者中有10%~30%合并有胸腺瘤,發病年齡一般比單純肌無力病人大10~15歲,比單純胸腺瘤的平均發病年齡年輕一點,重癥肌無力和胸腺瘤常同時出現,偶爾重癥肌無力可在發現胸腺瘤以后若干年才出現,或者胸腺瘤切除術后數天或數年才出現,合并重癥肌無力的胸腺瘤以混合型多見,其次為淋巴細胞型與上皮細胞型,梭形細胞型最少見,胸腺瘤可能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產生自家免疫反應,另一種是作為自身抗體能遏制自家免疫反應,如果切除了第一種反應的胸腺,有助于治療重癥肌無力,而切除了遏制自身免疫反應的胸腺瘤后,則產生或加重重癥肌無力,Kimura報道了27例切除胸腺瘤后出現了重癥肌無力,胸腺瘤伴重癥肌無力的預后較單純胸腺瘤為好,其可能原因在于胸腺瘤伴重癥肌無力易早期發現。
2、紅細胞再生不良癥:
很多患者同時合并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和巨核細胞生成正常,文獻報道5%~7%胸腺瘤可合并紅細胞再生不良癥,有紅細胞再生不良癥的病人卻有近半數合并胸腺瘤,合并紅細胞再生不良癥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遏制有關,Jepson和Vas(1974)提出證據表明:胸腺廇患者血清中發現IgG抗體,IgG抗體遏制紅細胞生成素和遏制血紅蛋白合成,Beard(1978)報道:這類胸腺瘤病人的病理類型約70%為非浸潤型的梭形上皮細胞型,切除腫瘤后,貧血癥狀可明顯改善,但是比單純的胸腺廇預后差。
3、低丙種球蛋白血癥:
臨床表現為反復感染,腹瀉,肺炎,淋巴結炎,過敏反應延遲等,Good(1954) 首先報道胸腺瘤合并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其發現約10%患有丙種球蛋白不足的病人常合并胸腺瘤(特別是梭形上皮細胞型胸腺廇),Wald-man(1975)報道此類病人多見于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胸腺瘤病人中存在遏制丙種球蛋白合成的遏制因子T細胞,但是大多數此類病人循環血中T細胞數測定仍在正常范圍,體外免疫學試驗也在正常范圍,并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切除胸腺瘤對改善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并不起作用,預后較差。
4、系統性紅斑狼瘡:
胸腺瘤伴發系統性紅斑狼瘡較為少見,Maggi(1991)報道214例胸腺瘤病人中,有2.5%的患者伴發系統性紅斑狼瘡,胸腺瘤切除對系統性紅斑狼瘡亦無明顯改善,Ver-ley(1985)報道的200病例中發現1.5%胸腺廇病人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觀察認為胸腺瘤切除對其沒有影響,此類病人的預后差。
5、庫欣綜合征:
除胸腺瘤外還見于肺燕麥細胞癌,支氣管和胃的類癌,胰腺癌和甲狀腺樣癌等,它們的提取液中,都證實含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有人用放射性免疫測定法證實,上皮細胞型胸腺瘤ACTH的含量頗高,電子顯微鏡下也證實瘤細胞內含有分泌顆粒。
6、伴發其他器官的腫瘤:
胸腺瘤患者較正常人易發生其他臟器的腫瘤,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Lewis(1987年)總結了Mayo醫學中心胸腺瘤病人的復診資料,發現17%的胸腺瘤患者又發生了其他器官的腫瘤,腫瘤的發生一般在術后,但也有在發現胸腺瘤之前,提示早期行胸腺切除術,可能有助于預防胸腺以外的腫瘤發生。
7、胸腺瘤通常表現為前上縱隔腫塊,它可在常規體檢拍X線胸片時發現或因它們引起胸廓結構移位而出現癥狀時被發現,如咳嗽,呼吸困難,心悸及胸骨下和肩胛間劇痛,伴瘤癥狀的多樣性(如重癥肌無力,單純紅細胞系發育不全,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等)可預示胸腺瘤的存在,胸腺瘤極少發生在異常部位,如后縱隔,肺實質及頸部,異位現象與胸腺胚胎期發育缺陷有關,重癥肌無力對診斷胸腺瘤有決定性的意義,血液系統檢查也能幫助查明前縱隔腫瘤的性質,某些胸腺瘤,由于組織學表現不是特別典型,必須與前縱隔的其他腫瘤相鑒別,如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縱隔內轉移性腺瘤,免疫組化組織染色技術可以幫助鑒別,因為胸腺瘤上皮細胞有特殊的標記物,其陽性發生率為:細胞角蛋白100%,胸腺素β-3為89%,胸腺素α-1為80%,Th-3小鼠胸腺營養細胞78%,Leu-7為67%,人胸腺皮質上皮細胞(UH-1)60%。
三、胸腺瘤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
查看更多關于胸腺瘤有哪些癥狀的相關常識>>
腫瘤科疾病
- 多發性骨髓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軟組織肉瘤
- 腫瘤與疼痛
- 肺癌
- 食管癌
- 食管良性病變
- 淋巴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腫瘤與疼痛
- 軟組織肉瘤
- 直腸癌
- 腫瘤疾病
- 肺癌
- 甲狀腺癌
- 食管癌
- 縱隔腫瘤
- 垂體腺瘤
- 脊髓腫瘤
- 顱內腫瘤
- 泌尿系腫瘤疾病
- 軟組織肉瘤
- 胸主動脈瘤
- 乳腺癌
- 乳腺纖維腺瘤
- 肝癌
- 肝血管瘤
- 胰腺癌
- 婦科腫瘤
- 小兒血液腫瘤
- 小兒腫瘤
- 小兒骨腫瘤
- 眼眶病眼腫瘤
- 骨腫瘤
- 脊柱腫瘤
- 鼻咽癌
- 口腔頜面腫瘤
- 皮膚腫瘤
- 腎癌
- 前列腺癌
- 膀胱癌
- 黑色素瘤
- 間質瘤
- 宮頸癌
- 骨癌
- 膠質瘤
- 腦動脈瘤
- 聽神經瘤
- 垂體瘤
- 顱咽管瘤
- 腦瘤
- 子宮癌
- 淋巴癌
- 卵巢癌
- 血管瘤
- 脂肪瘤
- 胰腺腫瘤
- 陰莖癌
- 賁門癌
- 腦膠質瘤
- 脂肪肉瘤
- 肺腺癌
- 肉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舌癌
- 錯構瘤
- 骨瘤
- 軟骨瘤
- 甲狀腺腺瘤
- 骨巨細胞瘤
- 軟纖維瘤
- 神經膠質瘤
- 頸部血管瘤
- 軟組織腫瘤
- 外陰腫瘤
- 非骨化性纖維瘤
- 殘胃癌
- 早期乳腺癌
- 輸尿管腫瘤
- 漿細胞瘤
- 食管平滑肌瘤
- 中耳癌
- 小腸腫瘤
- 膽囊腫瘤
- 骨髓瘤
- 骨樣骨瘤
- 皮膚纖維瘤
- 霍奇金淋巴瘤
- 蔓狀血管瘤
- 小兒血管瘤
- 腦垂體腺瘤
- 腎盂癌
- 睪丸腫瘤
- 胸腺癌
- 炎性乳腺癌
- 鼻血管瘤
- 腸癌
- 腸腫瘤
- 唇癌
- 大腸癌
- 膽管癌
- 膽脂瘤
- 腹部腫塊
- 睪丸癌
- 結直腸癌
- 口腔癌
- 淋巴管瘤
- 鱗狀細胞癌
- 毛囊瘤
- 腦血管瘤
- 尿道癌
- 氣管腫瘤
- 上頜竇癌
- 腎錯構瘤
- 腎腫瘤
- 嗜鉻細胞瘤
- 外陰癌
- 外陰浸潤性鱗癌
- 外陰平滑肌肉瘤
- 外陰乳頭狀瘤
- 外陰脂肪瘤
- 胃平滑肌瘤
- 纖維肉瘤
- 心臟內粘液瘤
- 星形細胞瘤
- 胸腺瘤
- 胸腺囊腫
- 牙齦癌
- 牙齦瘤
- 眼部腫瘤
- 胰腺囊腫
- 陰道癌
- 尤文氏肉瘤
- 原位癌
- 粘液表皮樣癌
- 蛛網膜囊腫
- 胃腸道癌
- 胃惡性淋巴瘤
- 胃畸胎瘤
- 腸系膜動脈瘤
- 腸系膜囊腫
- 腸系膜腫瘤
- 腸血管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