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囊腫(唾液腺囊腫)
涎腺囊腫的癥狀表現有哪些
涎腺囊腫發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為黃豆大小),邊緣清晰,呈透明小泡狀,無痛,多有損傷史(局況咬傷最常見),破潰后流出粘稠白色液體,腫物暫時消失,但破潰處很快愈合,腫物重新出現。涎腺囊腫(舌下腺,頜下腺及腮腺)為發病部位的腫脹,可有阻塞癥狀(即進食時腫脹感加劇,進食后逐漸緩解),涎腺導管口不能擠出分泌液,或排出變色變味液體,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體。
涎腺囊腫為舌下腺的潴留囊腫,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癥性病變所引起;常見于青年人。由于其外形類似蛙鳴時鼓起的咽囊,涎腺囊腫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帶的一側,透明,略呈藍色。囊壁甚薄,覆蓋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動。內容物為無色的粘性液體。涎腺囊腫有時很大,可經舌系帶下擴展至對側,亦可向口腔底深部擴展,突出到頸下,將舌上抬,影響說話,進食。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后又逐漸增大。
單純型涎腺囊腫占大多數,囊腫位于舌下區,呈淺紫藍色,捫之柔軟有波動感,常位于口底一側,較大的囊腫可將舌抬起,囊腫因創傷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帶黃色或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暑天后窗口愈合,囊腫長大如前。
由于涎腺囊腫病變僅表現為頦下或頜下區腫物,而往往給人以錯覺,故多不考慮本病,故而誤診率較高,因此應在術前進行囊腫穿刺,如抽吸到蛋清樣的粘液并配以CT或B超檢查,則診斷當不成問題。本病手術應連同舌下腺一并摘除或單純摘除舌下腺,可以徹底治療,若僅為頦下或頜下腫物摘除,不摘除舌下腺,則復發機率很大,應引起臨床醫師高度重視。
- 友情鏈接:
- 涎腺囊腫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