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法治療惡性胸腔積液
時間:2015-02-03來源:求醫網
惡性胸腔積液是惡性腫瘤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惡性腫瘤患者一旦出現胸腔積液,即意味著病變已局部或周身播散,失去了手術治愈的可能性。而且,由于積液增長迅速,患者很快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和胸痛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危害。對于中到大量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采用胸腔局部治療結合全身化療,控制胸腔積液,有效率較高。對于少量的惡性胸腔積液,患者亦可以出現胸悶胸痛、氣憋、咳嗽、咯痰、納差、便溏、神疲乏力等癥狀,而若采取局部治療對患者又具有一定的風險。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并治》第2條“飲后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指出懸飲的概念是飲邪潴留于脅下,循經上逆射肺,致肝氣不升,肺氣不降,氣機逆亂而產生咳嗽并牽引脅下作痛。這些與胸腔積液導致的癥狀相似,故胸腔積液在中醫學中可歸為“懸飲”范疇。
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機體正氣內虛,邪毒犯肺,肺失宣降,氣機不暢,氣滯痰凝。脈絡壅塞,脾氣虛弱,運化失職,繼而脾肺腎三臟氣化功能失調,即肺之通調澀滯,脾之轉輸無權,腎之蒸化失職,三者互相影響,水液停留于胸中而成“懸飲”。總結起來,主要應用的有以下幾首方劑:
一、葶藶大棗瀉肺湯
《金匱要略》“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中葶藶子味苦性寒,苦能降泄,寒可除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治咳嗽氣喘。具有下氣平喘消痰,開泄肺氣排濁飲之功。而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葶藶子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肺水腫,通利積存在組織間隙的液體,增大胸膜及肺的吸收功能,利于胸腔積液的吸收。腫瘤患者,正氣虧虛,難以耐受攻伐,方中大棗甘溫安中而緩和藥性,使瀉不傷正,同時顧護脾胃,起到健脾利水之效。
二、 五苓散
通過胸腔積液導致的癥狀分析,其中醫病機主要由肺脾功能失調所致,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五苓散首見于《傷寒論·太陽病篇》,乃為“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而設,后世將其運用日益拓寬,主治病機主要為水濕內停。胸腔積液相當于“懸飲”,為廣義痰飲的一種,痰飲由水濕內停所致,故而可用五苓散治療。五苓散由豬苓、茯苓、澤瀉、桂枝及白術組成。豬苓、茯苓、澤瀉甘淡滲濕,能除濕利小便,使水濕從小便去而退。同時配伍軟堅散結緩腫瘤藥、益氣養陰藥等,起到綜合調理作用。
三、苓桂術甘湯
《金匱要略·痰飲篇》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胸腔積液在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述癥狀,故可運用治療。本方性味平和,辛開淡滲,利水而不傷陰;溫而不燥,近乎平淡,扶陽而不耗氣,乃痰飲病治本之方。臨床可與葶藶大棗瀉肺湯互相配合應用,一治痰飲之標,一治痰飲之本,共功益彰。
經方在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們一定要重視仔細研讀經典,老方新用,讓中醫中藥在現代醫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查看更多關于中醫方法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 惡性胸腔積液治療方法 |
- 惡性胸腔積液病因 |
- 惡性胸腔積液飲食 |
- 惡性胸腔積液專家 |
- 惡性胸腔積液醫院
- 惡性胸腔積液治療指南 |
- 惡性胸腔積液癥狀 |
- 惡性胸腔積液檢查 |
- 視頻 |
- 惡性胸腔積液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