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時間:2015-02-03來源:求醫網
1.非手術治療
大腸息肉的處理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摘除,治療方案的選擇依其所在部位,有無蒂,大小及惡性潛在性而定。非手術治療主要是內鏡下高頻電凝息肉切除術,或激光或微波切除術。術前行腸道清潔準備,在凝血機制無障礙的情況下進行切除,術后進食少許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動量,靜脈給予止血(如酚磺乙胺 3.0g/d)、抗炎(針對革蘭陽性菌的抗生素)、保護腸黏膜(雙八面體蒙脫石等)治療,密切觀察大便顏色、腸鳴音等,密切注意有無出血、穿孔發生。
(1)高頻電凝切除術: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頻電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②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長蒂大息肉,難以懸于腸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④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目前很少應用。
(2)活檢鉗除法:主要用于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顆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4)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適用于無需留組織學標本者。
2.手術治療
息肉病患者可采取內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這樣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外科手術指征常為:10個以上多發性、體積較大,且局限于某一腸段的腺瘤;較大息肉堵塞大半腸腔,蒂部顯示不清或廣基腺瘤,基底直徑>2cm。大腸腺瘤切除后復發率高,有多發性腺瘤可能,應根據患者組織學類型制定細致的臨床隨訪計劃,及早發現病變并給予及時治療。
惡性大腸息肉是指含有侵入性癌細胞的腺瘤,并有癌細胞穿過黏膜肌層進入黏膜下層。與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相比,惡性腺瘤的癌細胞并不局限于黏膜內,所以,有轉移的可能性。對結腸鏡下切除的惡性息肉應根據息肉切除基底部位是否殘留癌細胞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等確定手術治療指征。結腸鏡下當一個息肉被懷疑為惡性時,內窺醫師應首先估計是否可在內鏡下切除,有蒂或小的無蒂息肉可被完全切除,而大的無蒂息肉應先進行活檢。息肉被切除后,所有組織應送病理檢查(即全瘤病檢),息肉所在的部位也應詳細描述,因為如果息肉被發現是惡性時,則必須手術治療。也可將印度墨水注入息肉切除部位的腸壁,為今后可能的手術部位留下長期性定位標志。
3.定期隨訪
由于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學者公認為癌前期病變或狀態,所以,對大腸息肉患者的定期隨訪,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腸癌的高度來認識。大腸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隨訪是防止息肉惡變的重要一環。息肉的再檢出率較高,國外報道13%~86%不等,新檢出的息肉除部分為殘留息肉再次生長的復發息肉外,一些為大腸新生息肉和遺漏息肉。為保持腸道無息肉狀態,防止大腸癌的發生,制定一個經濟有效的隨訪計劃是必要的。
查看更多關于胃腸息肉的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