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創建于年現任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現已建設參與成為腫瘤診療肝病診療兩大專科水平居全省同級醫院前列的... [ 詳細 ]
胃癌手術后與中醫治療
時間:2012-10-25 18:43來源:求醫網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發于40-60歲,男性比女性約多3倍。其發病率因地區差異而有高低,我國的胃癌發病率較低。病機分析概括來說,病變重心在胃,但與肝脾有著密切關系。其發病因素與飲食、情緒、病毒感染或家族基因等有關,引起機體肝胃不和,氣郁血逆,脾運失常,濕痰凝聚,瘀熱內蓄成毒,結于胃腑而成癌腫。從其整個發生、發展方面來探討,總存在著“因虛(免疫功能偏低)致實(癌腫),因實更虛”的惡性斗爭過程。
中醫藥治療的可取處是進行整體調治,著重于扶正培本。中藥也優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如促進白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數量的增加,加強吞噬功能,促進淋巴母細胞的轉化,增加抗體的生成等,這就調動了機體的緩癌因素。此外,還有一定的促進造血系統和保護骨髓的功用。扶正的中草藥包括黃芪、女貞子、人參等。所以中藥用于胃癌手術切除后,不但能促進患者機體康復,改善腫瘤病人生活質量,還能繼續發揮緩癌作用,對降低病死率和提高存活率,都有幫助。由于胃癌的發生發展,本是個因虛致實、因實更虛的惡性斗爭過程,因此,在癌腫尚未切除時,其治療當著重于實證,即以攻擊癌腫為主;若癌腫已經切除,雖不等于禍根已全拔,但機體的致命傷已去,它的惡性斗爭過程也隨之改變,所以與未經手術切除者的治法也有大別。后者當以增強機體免疫代償能力的扶正藥為主。但胃的和降和脾的運化功能也應予以加強和調理。因此,常用生黃芪、絞股藍、猴菇、女貞子、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木香、半夏、麥芽、雞肉金等,這類藥不但能促進術后組織創傷的康復,又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重振正氣,也能促進干擾素的產生。尤其是重振正氣方面,于癌腫后期或康復期的治療,不可忽視。必要時亦可加入麥冬、北沙參、石斛,特別是患者兼呈現陰液不足時不可少,溫潤合用,并行不悖。如到了癌II期才手術者,須防殘留癌卷土重來和癌細胞的遠處轉移,則抑癌緩癌的中草藥,也當隨證加入,如整體表現有熱者,可加蛇舌草、半枝蓮、石上柏、石見穿等;表現有痰結者,可加入瓜萎、浙貝、牡蠣、昆布、海藻等;表現有瘀者,可加入丹參、赤芍、桃仁、腫節風等;表現有肝郁者,可加入白蒺藜、川棟子、八月札等。對胃癌遏制作用較佳的白英、金剛刺、龍葵等都可酌情加入,以加強緩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