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康復、保健于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為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泰山醫學... [ 詳細 ]
腸道病毒感染——小兒扎堆輸液的元兇
時間:2012-10-31 16:26來源:求醫網
近兩周,來市中心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患兒激增,由前段時間日均600人次左右增至現在的余人次。多數患兒在當地醫院就診治療后仍高熱不退來診,部分病兒有皮疹、咽峽炎和口腔潰瘍。查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多在15.00×109/L千以上。此次小兒疾病流行,分析原因可能與腸道病毒感染有關,不排除細菌繼發感染的可能。
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引起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 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癥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臨床表現。
一、呼吸道感染。埃可病毒及柯薩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為常見,也可引起嬰兒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二、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柯薩奇A群及B群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較少。本病傳染性很強,潛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現為發熱、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皰疹,直徑1~2mm,四周有紅暈,皰疹破潰后形成黃色潰瘍,多見于扁桃體、軟腭和懸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又稱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 ixanthemata),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見于嬰兒及兒童,成人較少見。潛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癥狀如發熱、咽痛等。皮疹于發熱或熱退時出現,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風疹樣皮疹、蕁麻疹樣等。不同形態的皮疹可同時存在或分批出現,可伴有全身或頸部及枕后淋巴結腫大。
四、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5、A9、A10、A16型引起,尤以A16多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小兒,傳染性強,可暴發流行或散發。初起低熱、厭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現小皰疹,后破潰形成潰瘍,多分布于后舌、頰及硬腭,亦可見于齒齦、扁桃體及咽部。多同時在手足皮膚出現斑丘疹,偶見于軀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較水痘皮疹為小,2~3日內吸收,不留痂。有時可伴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
五、腦膜炎、腦炎及癱瘓性疾病。柯薩奇病毒A群、B群和埃可病毒的許多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可引起此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