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康復、保健于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為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泰山醫學... [ 詳細 ]
多集射頻消融術治療肝癌獲得成功
時間:2012-10-31 16:31來源:求醫網
3月19日,腫瘤科張開賢副主任醫師在邢超、楊森等醫師的協助下,成功地為一名肝癌患者實施了我院第一例CT引導多集射頻消融術(RFA),這是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經皮椎體成形術后腫瘤科開展的又一項腫瘤微創治療新技術。
患者男性,65歲,肝癌術后1年入院,CT示肝右后葉3cm×3cm×3cm大小結節,肝動脈造影未見明顯腫瘤血管及腫瘤染色,介入術后1月復查CT病灶內無碘油沉積,證實系少血供肝癌,再行肝動脈栓塞化療意義不大,決定行射頻消融術。首先行CT掃描定位,選擇病灶中心平面設計模擬進針路線,同時測量進針深度和角度,將預定穿刺點在皮膚表面作出標記,在CT引導下,采用分步進針法,將消融針進至病灶邊緣,打開集束電極,再次CT掃描,證實電極將病灶完全覆蓋后連接射頻發生器,開始消融治療,2分鐘后針尖溫度達到90℃,持續消融20分鐘后拔出電極。術中病人無任何不適,術后住院2天康復出院,遠期療效正在隨訪中。
消融治療分溫度消融和化學消融兩種,溫度消融的原理是利用電、光、聲等能源導入腫瘤組織內制造熱場或冷場,從而原位滅活腫瘤胞,主要包括微波消融、射頻消融、激光消融、高強度聚焦超聲和冰凍消融等,前四種是利用熱能導入腫瘤組織中使其產生凝固性壞死,其中射頻消融的單針消融直徑可達3-5cm,冰凍消融是通過低溫對細胞產生脫水作用和形成冰結晶,而使腫瘤組織壞死。化學消融的原理是通過化學物質產生的細胞毒性而使細胞質脫水、細胞蛋白的變性和血管血栓形成,進而使腫瘤細胞壞死。在各種消融方法中,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是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射頻消融早在年就通過了美國FDA的認證,目前微波消融主要在和使用,而射頻消融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被公認為優選的消融術。年美國肝病學會肝癌治療指南只將射頻消融和酒精消融列入其中,而其它消融都沒有列入。對于≤3 cm的小肝癌,射頻和微波消融治療已取得和手術相同的臨床療效,但微創、安全、經濟、痛苦小是其最大優點。對于轉移或復發的肝癌,射頻消融可反復多次治療,是手術無法替代的。
美國年肝癌治療指南,消融治療的適應證為Child-Pugh A或B級,單個病灶≤3 cm,或多個病灶,每個均≤3 cm,且不適合外科手術的患者。在我國,消融治療適應證尚無國家指南,現在一般的原則是優選外科手術,對不能切除或不適宜做肝移植的腫瘤,一般為單個直徑≤5 cm的結節或數目不超過3個且每個直徑≤3 cm的早期肝癌,優先考慮溫度消融治療。有一項關于射頻消融和手術切除治療小于5 cm的肝癌的隨機實驗中,兩種方法治療后患者總生存率和無復發生存率無顯著差異。腫瘤的大小和腫瘤旁有無大血管(血管直徑達到3 mm以上)影響著射頻消融的效果。組織學上消融后完全壞死的腫瘤中直徑不到3 cm的占83%,其旁無血管的占88%。射頻消融后患者長期生存率的研究中發現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與腫瘤的多樣性是影響射頻消融長期存活率的決定因素。在對206例不適于手術切除或肝移植的187人進行射頻消融治療,Child-Pugh分級為A并且單個腫瘤結節的患者,消融術后5年的生存率達61%。另外還有三個報道也分別證實肝功能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射頻消融術后5年的生存率為43%-64%。國外文獻報告130例肝癌射頻消融治療平均隨訪24月,總體1、2、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5.3%、71.3%和57.6%,生存期與腫瘤的大小和腫瘤的數目有密切的關系。可見,小肝癌射頻消融的近期療效與手術切除相同。
肝癌射頻消融的嚴重并發癥包括敗血癥、肝功能衰竭和門靜脈血栓形成,輕微的并發癥通常是自限性的和短暫的,一般包括術后的疼痛、低熱、乏力、轉氨酶的一過性升高、自限性的胸腔或腹腔積液等,射頻消融的并發癥的發生率很低,通過對多個研究中心射頻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研究,嚴重并發癥和輕微并發癥的發牛率分別在2.2%-3.1%和5%-8.9%之間。
多集射頻消融術的開展,為肝癌的治療增添了一種新手段,使我院肝癌治療的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