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前身為江門市中醫院)成立于1958年,... [ 詳細 ]
中醫養生之道感悟
時間:2012-11-01 19:36來源:求醫網
通過20多年的從醫生涯和持續10余年的注重養生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方面具有的不可比擬的獨到優勢。
學習中醫的人都應該知道,中醫學的兩大特點就是辯證論治和整體觀念。
同樣我們養生也要遵循辨證論養和整體觀念。中醫養生講究個體化的養生和保健。因為并非每種養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并非人人都適合所有的養生手段,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疾病的性質等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
中醫的整體觀有兩層意思:大整體和小整體。
大整體是說人和自然界、社會和周圍環境是一體的,因此,人的健康也會受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也叫“天人合一”。很多疾病,身體的、心理的,是因為你沒有處理好大整體的關系。比如你不把大自然當回事,氣候變了,你不注意,自然就容易得病。再比如處理不好同事間的、甚至家人間的關系問題,時間長了,健康問題就會出來了。
小整體強調人的臟腑、氣血、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都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的,而不是各自為政的,也就是說人體本身是個整體,古代中醫稱之為“人身亦一小天地”,所以不能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在今天豐衣足食的年代,人們各方面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于是人們想起了“養生”,掀起了一股“養生”熱潮。豈不知“養生”是一種低調的奢華。
首先,“中醫養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來的。那種半信半疑的人士做不來;那種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那種沒有理解“中醫養生”真諦的人是做不對的;那種沒有毅力的人是堅持不了的。這樣看來,高調“中醫養生”的人只能是一種時尚,只能是隨波逐流的弄潮者,他們不能真正理解“中醫養生”,也達不到“年近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中醫養生”境界。
真正“中醫養生”者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學習中醫“養生”理論與思維,在無欲無求的精神世界里擺正人生的位置,是堅持不懈地、周而復始地養成健康習慣與方法的結合,是平和的心態與和諧人生的一種體現。而不是簡單學習“中醫養生”的皮毛理論加之1-2種“中醫養生”之術就達到“中醫養生”的目的了;也不是只求一時之用,而變成時尚的“中醫養生”之人,更不是高調“中醫養生”走向“熱之極、便是火”的“中醫養生”之路。
許多人講到養生往往容易想到要“補”、想到要“吃”。其實,藥補也好,食補也好,最重要的是要辯證施補,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養生方法,要不然會適得其反。養生“進補”要講究體質的寒熱虛實,而體質與年齡、遺傳、居住地等也有關系。在體型上,中醫認為,不同體型的人具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生理特點,通過適當的養生手段可以使機體處于更為平衡的狀態。中醫有種講法叫“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意思是說形體肥胖的人大多陽氣偏虛,體內有痰;而形體偏瘦的人則往往火旺,易口渴、頭暈。胖人要少吃動物肝臟、**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瘦人則可吃些百合、河鰻、魚膠等食物。在年齡上,一般年輕女性多陰虛火旺,表現為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舌質偏紅等,可以吃點紅棗、西洋參、蝦皮、紫菜;而女性到中年時,身體熱度下降,容易偏寒性,出現臉色蒼白、嘴唇無血色、畏寒等癥狀,要進行溫脾和胃。
中醫認為百病都源于“七情六欲”,即人的健康與精神面貌息息相關。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只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靜為本,神靜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這些養生原則在傳統養生法中均有所體現,如調攝精神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調節;休逸養生中的養性恬情;氣功、導引中的意守、調息、入靜;四時養生中的順四時而養五臟;起居養生中的慎起居、調睡眠等。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長壽的法寶。情緒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愈,容易康復。
養生必須從整體出發,注意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要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要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調情志、動形體。從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統一。
《內經》認為: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是人體維持生命,而“氣血以流通為貴”。《內經》告訴我們,保持氣血流通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從機體老化的演變規律來看,最早發生的病理生理改變是動脈硬化和組織缺血,所以現代有學者提出“老人多瘀”的學術觀點。生命在于運動,健康在于運動,運動貴在堅持!運動則氣血動,經脈通,臟腑順,神氣爽,陰陽和。10余年的養生實踐,令我感到身體、心理的自我調節、適應能力非常人可比,身強體壯甚于年輕小伙子,氣定神閑優于常人許多。這得益于我能深刻領會和踐行我們中醫的養生之道!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長壽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條件,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自然環境,60%取決于其生活方式。理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所以,我們要健康長壽,必須要有正確的養生理念,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