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及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醫院,1991年經省教委及衛生廳批準,成為徐州... [ 詳細 ]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及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醫院,1991年經省教委及衛生廳批準,成為徐州...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5 13:47來源:求醫網
采訪中,徐礦醫院心血管專家武維恒教授指出,“布加氏綜合征”在臨床上常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腿腳腫大、青筋暴突或頑固性腹水,容易被當成普通肝硬化、靜脈曲張等漏診或誤診。他提醒:出現嘔血、黑便、下肢浮腫、靜脈曲張、下肢潰瘍時,快去正規醫院檢查。
20年漫漫求診路 竟是悠悠歧途
現年54歲的徐女士,20余年前和丈夫在務工的時候,因為下肢腫脹不適,渾身無力,干不了活,就去了某軍區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肝硬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癥狀并沒有徹底消除,后來也到過很多家醫院檢查治療,都被診斷為“肝硬化”。從那時起,為了治好病,她與丈夫北上南下,東奔西走,跑了很多冤枉路,花了很多冤枉錢,遭了很多冤枉罪。丈夫說起二十年來陪著妻子治病的辛酸,哽咽得說不出話來。直到最近,徐女士才得知折騰自己20余年的病患根本不是“肝硬化腹水”,而是罕見的“布氏加綜合征”。
布加氏綜合癥 肝炎的“姐妹”病
武維恒教授介紹說:“徐女士患的是‘布加氏綜合征’,而不是‘肝硬化腹水’。”他詳細介紹了兩者的區別:肝硬化一般是由肝炎引起的。而“布加綜合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下腔靜脈阻塞后,靜脈回流不暢,導致肝脾淤血腫大,腹水形成,腹部靜脈曲張,下肢色素沉著。其癥狀與“肝硬化”是一樣的,都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和脾臟大,但其根源并不是肝硬化,而是血管不通。武教授說,徐女士因為患病時間長,屬于晚期病人,由于長期營養不良、蛋白丟失、腹水增多、消瘦,已經出現典型的“蜘蛛人”體態。他打開手機調出徐女士剛入院時的資料圖片,上面清晰地顯示出徐女士腹大如鼓,右小腿內側和腳背都有潰瘍形成,皮膚上的淤血已經讓腿變成了黑紅色。胸腹壁及背部淺表靜脈曲張,真的像密實的蜘蛛網。
妙手打孔施“法術” 20年夢魘瞬間除
今年初,徐女士感到右下肢在活動過后腫脹疼痛感比以前都加重了,在朋友的介紹下,徐女士和丈夫來到了徐州礦務集團醫院心內科。通過影像及臨床檢查,他們聽到了一個新名詞:“布加氏綜合征”。
在術前溝通中,他們夫妻還了解到,“布加氏綜合癥”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罹患此癥者,雙下肢腫脹以至潰瘍、肝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異常痛苦,死亡率極高。治此病難在手術部位大小血管交錯、重要器官密布,被國際醫學界稱為“外科禁區”。傳統上采用腸系膜靜脈心房轉流或腔靜脈心房人工血管轉流術,其人工血管的五年通暢率僅為50—70%左右,而且需要開胸、腹腔進行手術,風險很大,死亡率高。夫妻兩人從初時得知不是“肝硬化腹水晚期”的驚喜又掉入絕望的深淵。
“不用怕,現在不開刀我就能給你治好。”武教授的話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2月26日上午,手術正式開始。局麻后,武教授先在患者右股靜脈做穿刺,造影后看到下腔靜脈至心房處閉塞。又在右側鎖骨下靜脈做第二個穿刺,將導管送至右心房,引進帶有球囊的小導管放到病變處,為患者打通阻塞的下腔靜脈,病癥迎刃而解。整個過程僅用1個半小時,術后患者恢復良好,腹壁上擴張扭曲的靜脈和全身癥狀逐漸消失或減弱。徐女士的丈夫很激動:“太好了,二十年的病終于治好了。”
武維恒教授說,由于過去醫療技術和條件的限制,人們對“布加氏綜合征”缺乏了解,很容易導致誤診。近年來,隨著介入放射學的發展,介入治療逐漸成為布加氏綜合征臨床治療的優選方法,該病的治療已經不是難題。以徐女士為例,只要術后繼續接受一定的治療,保持血管的通暢,治愈根本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