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巢湖南岸,素有小九華之稱的冶父山下,有一所被譽為杏林一枝花的安徽省廬江縣人民醫院。醫院創建于1949年,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 [ 詳細 ]
糖尿病飲食四誤區
時間:2012-11-07 16:40來源:求醫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但隨之而來的是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治療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是飲食治療,治療目的是:在保證機體正常生理需要、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通過調節飲食,改善整體的健康水平。
現實中患者及家屬,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由于對糖尿病病人飲食治療的目的不甚明確,常常走入誤區。
誤區1
主食越少,糖尿病控制得越好
有些患者因為血糖高,采取控制主食的方法來控制血糖,每天將主食量減到極少,而過多進食一些肉類及其他食物,結果發現血糖倒是控制下來了。于是向其他患者提供“經驗”,控制飲食就是少吃主食。
主食真的越少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它違備了均衡飲食的原理。糖是體內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是人體每天的生活保障,若少吃到不能提供機體正常代謝的情況下,這將導致體內糖不足,此時,機體只有調動脂肪和蛋白質來供能。長此以往,患者體重下降,血糖波動較大,機體抵抗力差,甚至體內將產生大量的酮體、尿素氮和肌酐,直接導致患者酮癥酸中毒,以及加重腎臟的損害等。
另外,由于患者認為已經控制了飲食量,從而對油脂、零食、肉蛋類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總熱量遠遠超過控制范圍,而且脂肪攝入過多,易并發高脂血癥和心血管疾病,并使飲食治療失敗。
回顧糖尿病飲食治療歷史,在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曾采用單純主食控制法。因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年國家有關方面新的指導意見是,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不低于130克(約相當于主食量3.5兩)。
誤區2
肉類食品對血糖影響不大,可以多吃
持這種觀點的人,常見于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是些工作較忙、應酬較多的患者,經常參加各種飯局,進食較多肉食后,并未出現較高的血糖,因而產生這種誤區。
首先它破壞了營養平衡,過多吃肉類食物,會導致脂肪及蛋白質攝入增加。糖尿病飲食脂肪控制的首要問題是限制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入。
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是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和總膽固醇水平升高的主要膳食因素,分析表明:若將飽和脂肪酸控制在總熱能10%及膽固醇低于300毫克,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均可明顯下降。
因此,過多攝入肉類食物,會導致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升高,對血脂控制非常不利。
誤區3
水果是甜的,含糖量高,血糖指數高者不能吃
在臨床中發現,持這種觀點的患者并不少,認為水果是甜的,不能吃,因而患糖尿病后極少吃水果。
首先水果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膳食纖維、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大多數水果雖有甜味,但含糖量低,大多在20%以下(而主食如大米、面條含糖量在70%以上)。
有人在糖尿病患者中做蘋果餐試驗,1天食用蘋果500克,結果發現患者血糖曲線是平的,未出現血糖峰值,血糖達到一般控制水平。有研究表明,高血糖指數飲食,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確定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第一餐進食低血糖指數的食物,對第二餐餐后的機體代謝有良好的影響。因此,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是安全的。
但要講究食用方法,一般要在血糖相對控制的情況下食用建議在兩餐之間,并根據食物交換份法,相應地減少主食,不能因為水果血糖指數低而過多攝入,因為糖尿病飲食總量的控制是必須的。
誤區4
粗糧是膳食纖維,對身體有利,比細糧好,因此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有些糖尿病患者聽說膳食纖維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因此就只吃粗糧,不吃細糧,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作為主食,不論粗糧、細糧,其含糖量非常接近,在75%左右。但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纖維,能減緩機體對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攝入同量的粗糧和細糧,餐后轉化成血糖的程度是有差異的。血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用粗糧代替部分細糧是可取的。但在通常情況下,選擇粗、細糧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尚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從自然膳食中攝取的等量混合型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糖的臨床意義。如果吃太多含有膳食纖維的粗糧,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并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時間長了可能造成營養不良。所以,無論吃什么,都應該適度、平衡,選擇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供稿:內二科 汪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