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中醫院創建于1953年,是一所融醫療、教育、科研為一體的三級中醫綜合性醫院,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院是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推... [ 詳細 ]
冬病夏治須內外兼顧
時間:2012-11-07 19:08來源:求醫網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即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較好的治療時機。
這是因為這些冬病多與陽氣不足有關。所謂陽氣不足,相當于火力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導致寒從內生。要改變這種體質,需要未雨綢繆,不要等到冬季發病時才去治療。
由于冬天的時候,不僅人體內部產熱不足,外界也是一片冰涼,里應外合,便毫無解凍的可能;而在盛夏之際,不但人體陽氣最為充足,自然界也是一派火熱,借助這種內外夾擊的方式,可有效治療冬季疾病。
內治 ——補在三伏
冬病夏治的治療,一般采用內治和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式進行。所謂內治,就是內用溫熱,也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在這里特推薦一款可以補陽的粥食——山藥羊肉粥。
做這款粥的原料有鮮懷山藥500克,羊肉250克,糯米適量。將羊肉、鮮懷山藥洗凈后,同入沙鍋,加水適量,煮爛放入糯米,加水煮成粥。
此粥具有補脾止瀉、補氣暖胃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而致慢性泄瀉、食欲欠佳、四肢不溫或陽痞不舉等。但是對于濕熱所致泄瀉者忌用。
這款粥的主要食材為羊肉和山藥。很多人擔心在夏季吃羊肉不好。中醫專家認為,“補在三伏”,要以溫食為主。而羊肉味甘性溫,能益氣補虛,是夏天進補、養陽氣的佳品。《黃帝內經》有記載:“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見對于那些需要冬病夏治的患者來說,適時多吃羊肉可以祛濕氣、避寒冷、暖胃生津,起到保護胃腸的作用。
另外,山藥性涼,熟食化涼為溫,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藥性平和。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較好。可見,這是一款平衡組合美食。
外治 ——灸法升陽
除了內補之外,還要外散風寒,艾灸關元穴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若足千年壽,灸法升陽第一方,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扁鵲心書》中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在《扁鵲心書》中還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南宋時,有一個軍人名叫王朝,當他已年近百歲時依然精神飽滿,肌膚腴潤,身體健碩。人問他有什么養生妙術,他回答說:我年輕時師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條施灸千炷。時間久了,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臍下總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
關元穴也叫丹田穴,位于臍下3寸之處。《扁鵲心書》中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的記載。《圣惠方》也曰:“引岐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艾灸關元穴的方法很簡單。把艾條的一端點燃后,對準關元穴熏烤。艾條一定要距離皮膚有一定的距離,約2~3厘米為宜。艾灸時以局部有溫熱感而不灼痛為宜,每次灸15~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
如果不方便艾灸,也可以每天按摩,注意按摩時不可用力過度,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除此之外,足三里、神闕、氣海都是冬病夏治的常用穴位。足三里穴的艾灸方法是每次用艾灸條一支,點燃對準穴位,左右兩穴灸完為止。每日一次,勿燙傷。可理脾胃、調氣血、助消化、補虛弱。神闕穴與氣海穴的灸治方法同足三里穴。其作用主要有復蘇固脫、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等。
還可艾灸背俞穴。但應由針灸科大夫施灸。艾灸背俞穴有什么作用呢?《類經附翼》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是陰病行陽的重要場所。用陽氣灸陽位,可治療五臟六腑虛損。如冬病夏治對咳喘的治療,其中之一就是艾灸背俞穴,所以背俞穴也是夏天用陽之位補陽的重要場所。
當然,艾灸雖然能夠有效治療冬病,但在大悲、大喜、大怒之時進行灸治,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另外,過肌、過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另外,冬病夏治還要注意一些飲食上的禁忌,要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