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州市中醫醫院
- 【類型】三級甲等 / 中西醫結合醫院
- 【電話】0774-5139093
- 【網址】www.gxhzzyy.com
- 【地址】賀州市龍山路48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中醫藥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優勢
時間:2013-03-11 10:01來源:求醫網
甲型H1N1流感屬中醫的溫病范疇,發病和緩為“時疫”,急重為“疫疬”。中醫幾千年來對溫病治療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從張仲景的《傷寒病雜論》到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從葉天士的《溫熱論》到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醫對不同特點的溫病都有完整理論體系和獨特的辨證方法。清代優秀溫病醫家葉天士在他的《溫熱論》的證治總綱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疫病是一類傳染性極強,可造成大面積流行,起病急,危害大,病死率較高的疾病的總稱。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即有關于疫病的記載,如《素問?刺法論》云:“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六元正紀大論》云:“病大至,民善暴死。”因此甲型H1N1流感應該診斷為“瘟疫”,但根據不同的季節可以診斷為風溫、暑溫、溫燥、冬溫等。
中醫對于疫病病因的認識,隨著不同疫病的流行及臨床實踐的深人而逐漸深人。內經基于“運氣”學說,提出了“五疫”的概念。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提出“時行之氣”為疫病之源,他說:“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而后,魏晉時期醫家王叔和提出了疫病乃“伏寒變溫”,為后世溫病學派的“伏邪”學說做了鋪墊。金元時期醫家劉完素,以運氣學說立論闡發“主火熱”理論,提出“六氣致病”說。他認為:“六氣皆從火化、燥化”和“六經傳受,由淺至深,皆是熱證”,倡導初起治以辛涼解表,人里則用瀉火養陰之法,為后世溫病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明末清初醫家吳又可基于自己治療疫病的經驗,著《瘟疫論》一書,提出:“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極大的豐富和充實了中醫疫病理論。疫病的發病主要與感受疫邪深淺及本身正氣盛虛有關。《素問?刺法論》云:“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提出:“正氣充滿,邪不易人;本氣充滿,邪不易人;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或遇饑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而李東垣在其名著《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胃氣虛,則陽氣下陷;元氣不足,則陰火上沖。他提出了“益氣升陽”的治則,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配合四時用藥加減,豐富了疫病病機及治療理論。甲型 HINI流感發生于春末夏初,此時人體陽氣弛張,濕氣漸盛,蘊積可化熱。若逢疫病之氣流行,兼挾穢濁,由口鼻而人,感而發病。外感毒邪,內蘊積熱,外邪內熱合而發病,化生毒熱,蘊生癖毒,內舍臟腑;正氣虛損則陽氣下陷,疫毒邪熱得乘其位,彌漫三焦,耗氣傷津;氣血耗傷,進而內閉外脫,終致危象。鼻通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則邪熱移于大腸或因其兼夾穢濁,可見腹滿、腹脹或泄瀉等證。由此可見中醫在治療甲型H1N1流感已經有較全面的認識及治療經驗。
中醫在治療甲型H1N1流感時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
一、未病先防
中醫對外來病邪的概念和思路是“以人為本”的疾病觀和治療思想,治療疾病從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入手,激發人體正氣及自身抗病力,注重對人的起居、飲食、運動的調養及中藥的預防。
(一)生活起居
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遠離患者,減少聚集,及時增減衣物。
2、“飲食有節”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
3、“起居有常”作息規律、適量運動、勤洗手,居室常通風。
4、“精神內守”正確認識疫情,避免“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對流感產生恐懼之心,必導致氣機逆亂,氣郁化熱,產生毒熱之邪,更易招致外感
(二)飲食調理
1、蔥白15克、白蘿卜30克、香菜30克,適量加水煮沸熱飲。
2、赤小豆、綠豆、白扁豆各30克,加水500毫升煮熟食用。
(三)中藥預防
1、貫眾25g 板藍根25g 桑葉15g 水煎服,連服三天。
2、桑葉菊花水:桑葉30克,菊花30克,蘆根20克。沸水浸泡代茶頻頻飲服。
二、已病防控
西醫對病原體及其流行和致病機理的研究,提出了針對性的公共衛生預防措施,這對防止疫情的蔓延流行有極其重要作用。疫苗的研制增強人體特異性免疫力,服**藥物以殺滅遏制病毒。中醫與西藥可以互補治療,根據出現的新疫情,應用中藥復方干擾和個體化治療,正是中醫所具有的優勢。
三、有病早治
(一)早發現
首先對甲型H1N1流感癥狀了解,才能做早診斷早治療。
1、甲型H1N1流感潛伏期
一般多在1-3天,一般潛伏期最后一天具有傳染性,此期應多喝水,多吃含維生素食物,尤其應早用中藥,如板蘭根沖劑、清開靈膠囊等。
2、甲型H1N1流感高熱朝
病毒感染后第3-4天,持續高熱是明顯特征之一,體溫在39度以上,持續3-4天,伴有頭痛、眼干、咽干、全身酸痛等,此期有傳染性。治療以中西結合為主。
3、甲型H1N1流感恢復期
病毒感染后第6-10天,熱退后乏力。這時 建議到戶外活動,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加服中藥調理對身體的恢復 有好處。
(二)早治療
北京中醫藥大學姜良鐸教授,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局制定甲型H1N1流感預防、診療方案,參加一線診斷工作的專家。他說:“甲型H1N1流感,病邪屬風熱毒邪,其共同點是發熱,在37.3-39度左右。從國內確診的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情可分風熱毒邪襲肺衛和衛氣同病兩種證型。”
1、臨床分型
(1)風熱毒邪襲肺衛
癥狀:發熱、微惡寒、流涕、鼻塞、咽痛、咽干、全身酸痛等。
治則: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
(2)風熱毒邪外襲衛氣同病
癥狀:發熱、微惡寒、流涕、鼻塞、咽痛、口渴、汗出、咳嗽、全身酸痛等。
治則:疏散風熱、清熱宣肺。
方藥: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2、兼夾癥治療
風熱毒邪可滅濕、食、氣滯、淤血、痰熱等,可在主方基礎加藿香、佩蘭、蘇葉、厚樸、生麥芽、萊菔子、神曲等。
3、急重病人治療
對于因邪毒熾盛,免疫功能受病毒強烈影響而應答過亢,傷于肺引起肺炎,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傷于心血管引起心肌炎,甚至出現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傷于神經系統出現非特異性腦炎。治療較好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以祛邪解毒,行氣散瘀,可用升降散、解毒活血湯,隨證加減,加服中醫急救成藥如: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六神丸等。
甲型H1N1流感對人類雖然危害很大,引發嚴重并發癥,但只要采取科學防控措施,積極治療,是可防、可控、可治愈。正因為如此衛生部公布的《甲型HINI流感診療方案》中提到“要重視發揮中醫藥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說明中醫是防疫治疫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