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烏魯木齊市青年路232號的新疆兵團醫院正式成立于1982年,目前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三甲... [ 詳細 ]
烏魯木齊下月起會診社區醫院人少負擔重等問題
時間:2012-11-15 11:08來源:求醫網
“小病去社區”的口號喊了有些年頭,老百姓也確實看到:新房子、新設備年年在添,財政投入只增未減。可是,面對百姓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仍顯得捉襟見肘。
昨日,從市衛生局傳來好消息,首府將加強醫改進程,這“第一刀”就要從社區開始。3月1日前,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下轄的服務站,都要經過嚴格梳理,針對突出問題“對癥下藥”,讓百姓極度不滿意的社區醫院,可能暫時拿不到換發的執業許可證,直至整改完成。
想刷卡?沒系統!
近日,一位筆名“龍年”的老人給本報寄來一封信提到,他住在天津路社區,因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到醫院開藥。但是天津路一家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卻不能刷醫保卡。
“我們老年人慢性病多,但這家社區醫院不用醫保卡,老年人不論嚴寒酷暑,都要跑到老遠的大醫院看病……每周去一次大醫院看病取藥,每次只給七天藥。我們也不愿去擠公交車,給年輕人制造麻煩。”信中提到。
昨日,記者來到天津北路尋找老人信中所說的天津路社區醫院。83歲的劉大爺介紹,此處確實有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能刷醫保卡,已經一年多了。
順著劉大爺指的方向,走進這家衛生服務站,一位高姓醫生這樣解釋,“服務站成立一年多,但是地方小,把醫保系統設置好,以后換地方,再轉系統麻煩得很,所以暫時就不能刷醫保卡。”
想看病?不開門!
大廳已裝修完畢,藥房、收費室、注射區已分好,桌椅板凳、驗鈔機也全部就位;高壓氧艙、X射線機、CT機,這些價格不菲的醫療設備,就這么放著。新的杭州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切準備就緒,卻不開門接診。
原來,原四建醫院就是杭州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前身,原四建醫院科室齊全,能做小手術,附近居民看病很方便。2010年8月,原四建醫院被拆除后,附近居民就只能去空軍醫院、渡洲中醫醫院、鐵路醫院等遠一些的醫院看病。
“已經一年多了,為何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不開門?早點營業吧,我們看病就不用跑那么遠了。”居民李先生說。
想買藥?這沒有!
3歲的女兒昨日開始流清鼻涕,媽媽劉欣欣帶孩子到銀川路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看病。
“以前孩子感冒都去大醫院,一些常用藥我都記得。這次女兒剛開始出現感冒癥狀,不想讓娃娃跑那么遠,就在門口的社區醫院看,主要是想讓醫生開點前面用過的那些藥。”劉欣欣說。
但讓她失望的是,她一口氣報了好幾種女兒以前吃過效果不錯的藥品名稱,醫生卻表示,這些均不在基本藥物范圍之內,該衛生服務站沒有。最終,還是去了一家綜合醫院。
社區醫生:人少負擔重
據之前的統計信息,首府已設立5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政府設立的有13家,公立醫院設立的有19家,企業設立14家,民辦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03家。
據了解,烏魯木齊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學歷構成以大專生為主,其次是中專生,本科生不到兩成,學歷偏低,社區診療水平較差。
天山區解放北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付志新說,中心共有18名醫務人員,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就忙不過來,轄區內有1000多名15歲以下的孩子,3歲以內的500多名,保健工作要完成;另外,一名康復師要負責200名殘疾人的康復治療……
目前,每名醫務人員都身兼三四項任務。
因此,該中心在醫療方面,只能勉強開展婦科、內科和兒科常見病。附近居民要是因其它病來就診,只能轉到其它醫院去。
“工資低,人手不夠也留不住人才啊。去年找了一個醫生,不到3個月人家就走了。”付志新說,現有的醫生想要提升能力,也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系統大批量進行,才能提升醫生的技術,讓百姓信任社區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