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中醫院位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市,這里是國內優秀的“文物之鄉”和“武術之鄉”。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礦產資源和發達的... [ 詳細 ]
辛溫劑在外感發熱中的應用
時間:2012-11-19 20:57來源:求醫網
《內經》有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明確指出,發熱一證,大都由傷寒而致。驗之臨床,確實如此,風寒外感所致的發熱十分常見,主要表現有:發熱,同時伴有惡寒,有的長達數月之久,無汗或少汗,身困乏或身疼,口不渴或微渴,脈浮有緊象。常用方為欽安盧氏醫學的桂枝法,組成大體為桂枝、蒼術、白芷、石菖蒲、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桂枝的用量在15克至30克之間,生姜的用量在15克至60克之間。用之得當,可收桴鼓之效。
典型病例:患者楊某某,男,36歲。發熱一周,最高體溫38°以上,輸液治療無效。伴見惡寒,身困無力,無汗,口不渴,考慮為太陽傷寒表證,處方如下:桂枝20克、蒼術15克、白芷15克、石菖蒲20克、陳皮15克、半夏20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0克,四副,一副藥服兩次,一日服三次。電話回訪,服完一副藥即汗出熱退,藥服完病即痊愈。
風寒外感發熱的辯證要點在于“惡寒”一證,“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臨證中只要見發熱伴有惡寒,便可大膽地應用辛溫解表之劑,莫要夾雜任何寒涼之藥。這種定力來自于對《傷寒論》的反復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病人脈現沉象,就要考慮為太少兩感,一定要加入補益正氣之藥。當然,風寒外感只是外感發熱諸多證型中的一種,臨床中尚有風熱外感,外寒里熱等等,但總的來說,外感風寒最為常見,最少占到七成以上。所以,外感發熱的治療以辛溫解表之劑應用最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