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認識
時間:2012-04-26 14:39來源:求醫網
深靜脈血栓形成屬于中醫學的“脈痹”、“瘀血”、‘瘀血流注”、“腫脹”等范疇。中醫學對深靜脈血栓形成認識久遠,如孫思邈著《千金備急要方》記載:“氣血瘀滯則痛,脈道阻塞則腫,久瘀而生熱。”明代王肯堂著《證治準繩》也指出婦女產后“腰間腫?兩腿尤甚,此瘀血滯于經絡……”,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內,痛如錐刺或兩股腫痛”,這與產后發生的髂股靜脈血栓形成非常相似。以上記載說明中醫學早已認識到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恒困及其臨床表現。明代張介賓著《景岳全書》不但記載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機,“產后瘀血流注……氣凝血聚為患也”,而且提出血瘀應使用“行氣和血”的治療方法。清代唐容川著《血汪論》對深靜脈血栓形成則有了更詳細的描述,如“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腫脹,宜化去瘀血,消利腫脹。”又日:“有瘀血腫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則痛腫自除”。這說明中醫學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有相當的認識,不但詳細地記載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而且提出了重要的治療方法,這對后世臨床治療和研究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