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的神經因子學說
時間:2012-07-16 15:37來源:求醫網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多發的色素性皮膚病,該病以局部或泛發性色素脫失,形成白斑為特征。其是一種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癥,是一影響美容的常見皮膚病,易診斷而治療難。祖國醫學稱之為“白癜”或“白駁風”。
白癜風皮損可在精力緊張時產生或擴大,提示神經因子在發病中起作用。實驗研究證實,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乙酰膽堿、褪黑激素等在體外能使兩棲類和魚類的黑素細胞變白。有人推測,黑素細胞產生黑素能力減退,是由于其周圍神經化學物質增長,使酪氨酸酶活性減低的成果。
神經組織學研究證明,白斑皮膚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更,組織化學檢查白斑皮膚膽堿酯酶活性降低。也有實驗證實皮損處皮膚膽堿能活性增長而腎上腺素能活性不足。臨床見到的節段型白癜風的皮損沿神經呈節段性散布,白癜風病人常伴發植物神經功效率亂和白斑部皮膚出汗異常現象,均符合神經化學因子學說。交感神經高興性增高,可能導致退黑激素等介質的釋放增長,使黑素合成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