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不同表現主要分為痙攣型、錐體外系型、功濟失調型及混合型等。 1、痙攣型 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腦性癱瘓的 2/3。主要病變在大腦破質運動區和錐體束。其特點為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踝震攣和巴杉斯基征陽性。早期表現為握持反射增強。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不同表現主要分為痙攣型、錐體外系型、功濟失調型及混合型等。
1、痙攣型
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腦性癱瘓的 2/3。主要病變在大腦破質運動區和錐體束。其特點為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踝震攣和巴杉斯基征陽性。早期表現為握持反射增強。上肢癥狀較輕,兩肘關節屈曲內收于胸前,腕和手指關節也屈曲,兩手動作笨拙。輕癥病例僅下肢輕癱,步態不穩。重者垂直抱起時兩下肢伸直,內收并內旋,雙腿交叉呈剪刀樣,足跟懸空,足尖著地。根據癱瘓部位不同又分以下四種:偏癱、四肢癱、截癱、肢癱。
2、錐體外系型(強直型)
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表現為不自主、無規則、不能控制和無目的的運動,睡眠時消失。嬰兒時期肌張力較低,兒童時期表現為手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肌肉震顫或強直。多為核黃疸的后遺癥。
3、功濟失調型
此型較少見,病變在小腦或其通路上,有時大腦也有損害。嬰兒期首先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腱反射不易引出。一般到第二年逐漸出現意向性震顫、步態不穩等小腦受損癥狀,但眼球震顫常不明顯。智能可有輕度障礙。
4、手足徐動型
約占腦性癱瘓的 1/5,主要病變也有錐體外系統。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緊張或有意識運動時,不自主的運動增多。由于顏面肌肉、舌肌、發音器官肌肉多受累,常伴有語言障礙。單純手足徐動型患兒腱反射不亢進,巴氏征不表現陽性。
5、震顫型
此型較少見,表現為四肢震顫,多為靜止震顫。
6、肌張力低下型
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但膝反射可引出或亢進。
7、混合型
以上任何兩型或多型混合存在,提示腦部病變廣泛,臨床常見痙攣型與錐體外系型的混合型。
其他癥狀:重癥腦性癱瘓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語言障礙、視覺與聽覺功能障礙、學習困難、攻擊性行為及失語等,當網狀結構病變時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過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