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東方醫院暨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以下簡稱東方醫院)始建于1920 年,地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一所集醫療、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三級甲... [ 詳細 ]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應多角度普及災難救援知識
時間:2013-02-21 16:49來源:求醫網
救援理念遠未深入人心
對緊急救援知識的認識不足 我國救援事業起步較遲,救援知識和技能的普及還非常有限,普通人民群眾缺少很好的平臺了解、認識救援知識的重要性。人們主觀認為,救援知識和技能只有在災情降臨到自己身上才有價值;如果出現了災情,可以依靠政府解決。
法律支撐和知識體系不健全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救援法律法規比較成熟,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系統涵蓋各類災難以及災難預防、預警、救災、災后重建管理全過程的綜合性法律書籍。同時,在緊急救援知識方面,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學術機構或組織負責整理、研發救援知識服務體系,不能滿足救援知識普及工作的實際需要。
教育培訓機構匱乏 2003年SARS之后,雖然有些地方相繼建立了救援中心,救援知識普及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就國內范圍來看,普及態勢可謂“星星之火”,尤其是偏遠山區還是盲區,甚至在許多大中城市尚未開設基層培訓場所。
輿論宣傳不到位 輿論宣傳是普及知識信息的有效工具。救援知識是人類在與自然災難和各種安全突發事件的博弈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尤其在我國,由于災難多發、頻發,救援知識內容豐富、龐雜,如果脫離了輿論宣傳引導和其他平臺的傳播、教育,這些寶貴的救援知識就很難轉化為指導人們防險搶險的有利資源。
財政保障尚不足 普及救援知識是一種公益活動。目前國家尚未將之完全納入國民教育范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未能提供這方面的經費。社會上單純靠一些公益組織或熱心人士自發組織開展的普及培訓活動,只能是短期、小范圍行為,無法獲得覆蓋面廣、知識量大、深入持久的效果。
要讓科普宣傳遍地開花
建立分級普及救災知識培訓機構和網絡 通用急救知識和技能包括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和心搏呼吸驟停的現場心肺復蘇等。這些知識的普及率,往往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所以,應將此項工作納入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中,完善并建立由政府主導,公共醫療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各級醫療單位、災難醫學分會、紅十字會等具體組織實施的體系,建立若干區域性培訓中心,分區域、分行業、分人群逐次普及。在高風險行業、易受損群體以及突發事件、自然災難頻發地區先行普及。
1.建立市民急救知識培訓基地。我國北京、上海、青島等地依托“120”急救中心建立了市民急救技能培訓基地,配置了大量培訓器材,并設立了專項經費,年均培訓數萬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經驗。其他地區也應依托相關醫療機構、“120”急救指揮中心、武警消防部隊等,建設相應的急救技能培訓基地。
2.建立災難醫學培訓網絡系統。實施現代化教學,在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或培訓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國家級培訓中心為龍頭、省級培訓中心為骨干、臨床及社區培訓基地為基礎的災難醫學培訓網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災難醫學教育信息網絡系統,滿足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需要,進行網上培訓演練。
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若想加強群眾救災知識的普及培訓,應培養一支能擔任基礎生命支持培訓和基礎創傷生命支持培訓任務的師資隊伍。這樣,隨著災難醫學教育的陸續展開,便有了眾多可以擔當這一培訓任務的教師。然后,再由這些經過培訓的老師在各個社區及基層組織從事普及培訓的工作。
進行防災、抗災模擬演練 模擬災難發生現場,在市場、商場、車站等人口相對密集區域組織開展應急避險、自救互救等群眾互動式演練活動。尤其要重視中小學生的演練和普及教育。
關注重點人群 重點人群是指醫學以外其他行業經常接觸災難事件并為救援服務的人員,如警察、教師、車站碼頭服務人員以及各種重大集會的**者。對重點人群定期開展災難預警訓練,加強災難狀態下的心理素質鍛煉及基本知識培訓,以增強其對災難事件的醫療救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