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地處珠三角腹地,是南海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單獨一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前身是廣東省立第三醫院,是南海區三級醫療網絡技術...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 醫院動態 > 憑著高超專業技術 為新生命誕生護航
憑著高超專業技術 為新生命誕生護航
時間:2012-11-02 11:29來源:求醫網
7月29日,我院婦產科醫生胡碧洪忍受著高原反應帶來身體的不適,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一到茶場就積極為西藏同胞進行義診,開展正常的醫療援助工作。
8月7日這天是她援藏工作的第十天。早上10點左右,胡醫生接到通知,被告知茶場二隊有一個孕婦要在家生小孩,希望醫生來幫助接生。胡醫生和當地的衛生員兼護士德杰,帶著聽診器、血壓計和手套(這些是當地衛生所全部的醫療器械)趕到茶場二隊孕婦的家。打開門一看,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這個小木房只有三四平米,里面堆滿了農具、雜物。一袋袋的干玉米和谷糠堆放在木房的兩邊,使得人進出都有點困難。產婦就躺在地上,屋里蟲子亂飛、跳蚤滿地。(原來當地生小孩一般都是在家里,但又覺得在自己家生不方便,于是,產婦就在雜物室或舊倉庫里進行生產。)看到如此景象,胡醫生馬上叫家屬拿來棉被墊在產婦的下面,讓她躺著。開始詢問產婦的情況,并對孕婦進行詳細的檢查。發現宮口開得還不是很大,孕婦短時間內不能分娩。
胡醫生考慮到這里的環境實在太差,如果在這里分娩,大人和小孩都會被細菌感染。向家屬建議,把孕婦搬到衛生所分娩,家屬也同意了。于是,找來擔架,胡醫生和德杰、產婦的姐姐推著擔架把產婦艱難的運送回衛生所,推推停停,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她們氣喘吁吁的把孕婦帶回到了易貢茶場衛生所。
茶場衛生所的條件也不是很好,里面有一張破舊的婦科檢查床,一張破舊的空病床,沒有床墊,沒有被子,一張桌子。桌子上、婦檢床上、病床上到處是灰塵,醫療器械短缺,比起剛才的雜物房已經好很多了。產婦的姐姐從家里帶來了床墊和被子,她們幾人把產房收拾干凈,產婦就在這個簡陋的衛生所產房安頓下來。
這時,胡醫生一直守候在產婦身邊,認真幫產婦算陣痛的間隔時間。她能用的只有聽診器和血壓計,無菌手套不多,不能頻繁的檢查病人。盡管語言上交流有障礙,但是胡醫生還是手勢加表情耐心地給產婦講解分娩要注意的事項,鼓勵產婦要堅強,要有信心。中午吃飯,胡醫生也在產房里進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三個小時過去了,在靜滴催產素的情況下產婦的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宮口還是不大,而且胎位不正,有剖宮產的指癥。但這里根本沒有剖宮產的條件,不能監測胎兒,再這樣下去會危及胎兒。胡醫生也想過轉院,但已經不可能,無論去八一鎮,還是波密縣都要走160多公里,而且山路崎嶇難行。在這樣緊張狀況,就充分體現胡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醫術水平。她沒有把這種緊張的情緒帶給產婦和家屬,而是沉著、冷靜。先讓產婦吃點東西,怎么痛都不要用力,忍著,保存體力養精蓄銳。然后改變產婦體位,幫產婦進行調整胎兒重心,徒手轉胎頭,徒手擴張宮頸等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并且指導產婦運用“拉馬澤”分娩法。17:25分,隨著一聲“哇哇”的啼哭,孕婦白瑪結束了56小時的陣痛,小生命終于成功誕生了。在場的胡醫生、德杰以及產婦以及家屬都興奮不已,見證了在這樣醫療設備、條件落后的情況下,高原上的一個新生命的奇跡般誕生了。小孩的頭因為擠壓的時間太長而變得又扁又長,仿佛在提醒眾人剛才驚心動魄的一刻!
胡醫生從事婦產科醫生已經14年,從來沒有今天那么緊張、沉重、興奮和喜悅過。這是她畢生難忘8小時接生經歷的,在沒有碘伏,只能用肥皂水給傷口消毒,剪刀、血管鉗只能用開水燙、酒精擦擦。常規消毒隔離、無菌操作根本說不上;生產條件惡劣、沒有氧氣、沒有胎心監測儀、缺少必須藥品、沒有搶救措施,生產進展也不順利的情況下,聽診器成了她單獨的武器。胡醫生就這樣接生成功,做到母子平安,這是她最大的安慰,也是胡醫生高超的醫術的較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