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始建于1892年,由加拿大基督教會傳教士創辦,原名四圣祠醫院、福音醫院、仁濟醫院,為川... [ 詳細 ]
新門診七大變化,讓病員朋友享受更好的診療服務
時間:2013-02-28 11:18來源:求醫網
具有120年歷史的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不僅是西醫入川的源頭,而且是我市公立醫院中最早的三甲醫院之一,說起這家醫院,成都市民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今年9月27日,該院新建的大樓開始部分投入使用,門診、急診患者在更好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再過一段時間,住院病人也將搬入新大樓,屆時,患者將享受到更好的治療環境、更好的醫療設備以及更好的人文理念。那么,在二醫院新大樓部分使用的情況下,醫院的服務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診室之變
診室增加40間
市二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由于醫院處于修建中,醫療用房非常緊張,甚至有不同專業共用一個診室的情況,一方面容易干擾醫生的工作;另一方面同時在一個診室就診很難保護病人隱私。現在則不同了,門診搬遷到新大樓以后,醫院的診室從以前的41間增加到如今的81間,實現了“一診一患一室”,醫生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為病人診斷,病人的隱私也能得到充分保護。該負責人說,除了診室增加40間外,門診醫生也由過去的51個增加到現在的81個,從而使門診排長隊的現象得到大大緩解,病人就診更加順暢。
陪護之變
危重患者全程陪同服務
昨天上午,一個陳姓青年因急性闌尾炎趕到市二醫院就診,在急診科準確診斷后,他需要立即實施闌尾手術,這時,醫院病員服務中心立即安排一名護理人員,全程幫助患者辦理各項手續,“從入院到手術,一點都沒有讓我操心。”這名患者笑著告訴記者:“我享受到的是VIP服務。”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病員服務部對危重、高齡、殘障患者提供全程陪同服務,“看病要經歷一些程序,比如掛號、交費、門診醫生、化驗、辦理入院手續等等,對這部分特殊人群來說,緊急的情況下他們會產生不安全感。”正是為了解除病人的不安全感,醫院為患者推出了全程陪同服務新模式。另外,為了方便特殊患者,醫院新大樓還配備了更多的輪椅,甚至在門診大廳為腿腳不便的老人配備了手杖。
轉運之變
推車變推床免去患者痛苦
在市二醫院新大樓急診室記者看到,這里推送病人用的不再是以前的推車,而是推床。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推床價格高達3萬余元,與以前的推車不同的是,推車將病人推到診療區域以后,還需要把病人搬運下來挪到病床上再接受檢查治療,“推床就方便多了,直接在上面檢查診斷,不需要挪動位置,對病人來說就少了許多搬運的痛苦。”
記者看到,急診室在市二醫院新大樓的南側,外面很寬敞,可供多輛救護車停放,而且外面的交通也非常順暢,與原來的交通環境相比,新大樓對病人的搶救將更及時,從而打通了一條暢通的綠色通道。
繳費之變
每層樓都可掛號繳費
醫院負責人介紹,如今已經投入使用的新大樓門診分布在大樓的1至5層,與舊門診不同,新大樓門診部除了在底樓大廳設置了掛號、收費窗口外,在2、3、4樓也分別設置了掛號和收費窗口,病人在哪層樓看病,就可以在哪層樓掛號繳費,避免了樓上樓下各個區域來回跑。“在病人整個就醫過程中,是要產生時間成本的,我們將‘節約病人時間成本’納入了醫院的成本管理,通過程序優化后,大大節約了病人時間。”負責人說。
檢查之變
相關檢查科室在一起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在市二醫院新大樓的心內科門診區域,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科室也集中在這里,“原來由于修建原因,檢查科室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病人在這里看病,卻要到距離很遠的地方檢查,來來回回非常耗時耗力,新大樓啟用后,我們就徹底改變了。”負責人說,讓心內科的相關檢查科室設在一個地方,讓患者方便,也讓疾病的管理更為科學,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和照顧。
標識之變
外國人看病也方便
成都正向國際化邁進,作為城市的服務窗口之一,醫院在為不同群體提供便捷服務上也體現出了國際性。記者日前在市二醫院新大樓看到,每一個道口、每一個就診區域都制作了全新的中英文對照標識,“如果有外國人來看病,即便不懂中文,也能根據標識順利找到就診點。”負責人說,除了標識標牌外,醫院還專門設立了“外籍人士接待中心”,并安排了專門的診室和英文非常好的醫務人員為他們提供服務。
停車之變
200個車位緩解停車難
市二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門診還未搬到新大樓時,院內停車最受人詬病,經常是病人急著進來看病,但院內無法停車。新大樓的啟用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負責人說,新大樓的**停車場開放了200個車位,加上原有的露天停車位,使停車難的問題得到大大緩解,病員方便多了。
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醫院發生的這些變化,僅僅是一部分,“明年初,新大樓的住院樓層將全部啟用,還將推出更多的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