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49年,是全縣單獨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科研、康復于一體的縣級綜合性醫院。是“新鄉縣法醫門診”、“新鄉縣... [ 詳細 ]
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不同阻斷方法的比較
時間:2012-11-15 14:09來源:求醫網
我國是乙肝高發區,母嬰傳播為乙肝病毒(HBV)的主要傳播途徑,所以阻斷HBV的母嬰傳播對控制乙肝至關重要。綜合多方面資料,對HBsAg(+)母親分娩的新生兒進行5種免疫治療。
(1)新生兒出生后0、1、6個月分別接種血源疫苗30ug。
(2)新生兒出生后0、15天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 1、2、7個月分別接種血源疫苗30ug。
(3)新生兒出生后0、1、6個月分別接種基因疫苗20ug。
(4)新生兒出生后0、1、6個月分別接種基因疫苗20ug. 0、15天肌肉注射HBIG 200IU。
(5)孕婦于孕28周開始每月分別肌肉注射HBIG 200IU,共3次。新生兒出生后免疫治療同第4組。
結果:第5組嬰兒12月齡時HBsAg陽性率低于前4組。所以宮內阻斷結合嬰兒聯合免疫,是目前阻斷HBV母嬰傳播的較好方案。保護率最高和最低的HBV感染率,且接受治療的孕婦及新生兒無不良反應。
乙肝疫苗兼有預防發病和阻斷HBV感染的雙重作用,母親HBsAg陽性的嬰兒宜加大疫苗劑量或者增加疫苗注射次數,以提高抗HBs應答及 滴度。
被動注入HBIG不僅能中和嬰兒體內的HBsAg和病毒顆粒,而且能提高新生兒接種疫苗后抗HBs應答水平和延長抗HBs持續時間。另外,HBIG在體內可與HBV結合,激活補體系統、增加體液免疫、快速清除HBV,在分娩期嬰兒易被母血和分泌物污染而被感染。宜盡早注射HBIG以阻斷產時傳播。
HBV攜帶者孕婦產前多次注射HBIG雖不能降低HBeAg和HBsAg陽性率,但能顯著降低HBsAg滴度和HBV數量。而且HBIG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使起在宮內獲得被動免疫而減少宮內感染。另外,新生兒體內一定量的抗HBs可能會聚合HBsAg從而增加免疫原特性。
HBeAg是HBV在體內增殖活躍且具有強傳染性的標志,孕婦攜帶HBV數量多,從而導致胎兒宮內感染增加,所以嬰兒HBV感染率高,對乙肝疫苗的反應性差,保護率低。對于這類孕婦較好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病毒滴度后再妊娠。
目前預防感染措施的實施可是大部分嬰兒免受HBV感染,但仍約有5%的兒童未能幸免而成為HBV攜帶者。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宮內感染,從而兒童特異性免疫功能處于耐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