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
時間:2015-02-05來源:求醫網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循環改變引起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心肌損害。其病理變化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在此基礎上發生痙攣、狹窄或閉塞,使心肌發生急性暫時性或慢性持久性的缺血、缺氧。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
1.隱性冠心病:又稱無癥狀性冠心病,是指中年以上患者,平靜時或運動后心電圖有心肌缺血表現,但無臨床癥狀,并具有某些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且心電圖改變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
2.心絞痛:是冠狀動脈硬化、狹窄和(或)痙攣,心肌發生急劇而短暫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臨床癥象。其臨床特點是發作性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和左上臂內側等部位,經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一般可迅速緩解。
3.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壞死。發病大多數是相當突然的,但大多可在發生明顯心肌梗塞癥狀以前,先有1—2天甚至1周或更長時間的先兆癥狀。疼痛是最早出現、最為突出的癥狀,其性質和部位均與心絞痛相似,但更為嚴重而持久,伴有大汗及煩躁不安,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或數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也不能使疼痛緩解。約有25%的病人可無疼痛,稱為無痛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損傷后,心排血量驟降可導致心源性休克,表現為面色蒼白、焦慮不安、大汗淋漓、皮膚濕冷、尿少、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達90%以上。在發病早期,有時會發生上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很容易誤診。
查看更多關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