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的種類及癥狀表現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食管炎其病因和種類很多,如反流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皰疹性食管炎及放射性食管炎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段粘膜的炎癥。正常人食管下端存在一括約肌,即下食管括約肌,可阻止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的反流。當此括約肌功能障礙(壓力降低或松弛)時,則可引起反流。反流的鹽酸、胃蛋白酶、膽鹽可損傷食管粘膜導致食管炎。臨床上本病可單獨存在,亦可以與食管裂孔疝并存。胸骨后燒灼感為最常見癥狀,多在夜間平臥時出現,坐起則緩解。有時可出現胸痛、出血及咽下困難。內鏡檢查可見食管粘膜充血、糜爛,甚至潰瘍。
病毒性食管炎
病毒性食管炎(viral esophagitis)的致病微生物是皰疹病毒,故又名皰疹性食管炎(herpetic esophagitis)。雖然存在于自然界的皰疹病毒約有70種,但目前認為主要有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和ⅱ(hsv-ⅰ、hsv-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zv)、巨細胞病毒(cmv)和epstein-barr病毒(ebv)等5種可引起人類皰疹性食管炎,其中以hsv較為常見,在食管感染性疾病中僅次于白色念珠菌。1986年,salahuddin等分離出一種新的人類皰疹病毒6(humanherpes virus-6,hhv-6),但目前尚無致食管炎的報告。此外,亦有人稱非皰疹病毒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乳頭瘤病毒(papillomavirus),乳頭空泡病毒(papovavirus)、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等可能也是病毒性食管炎的致病微生物,但缺乏充分論據。
放射性食管炎
因放射線所引起的食管損傷,稱之為放射性食管炎(radiation esophagitis)。常見于放療后1周或數周內出現,一般癥狀較輕。嚴重者可出現胸部劇痛、發熱、嗆咳、呼吸困難、嘔吐、嘔血。
放射治療(放療)廣泛地應用于胸腔縱隔惡性腫瘤的處理,但由于放射線對生物體產生的電離作用,亦可使正常組織和細胞遭受損傷和破壞。食管的鱗狀上皮對放射性物質比較敏感,因此,在放療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放射性食管損傷,尤其當放療與化療同時進行時,這種食管損傷會更加嚴重。這種因放射線所引起的食管損傷,稱之為放射性食管炎(radiation esophagitis)。
查看更多關于食管炎的種類及癥狀表現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