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口炎的臨床表現是什么
時間:2016-08-11來源:求醫網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屬中的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原發或繼發性、急性或慢性、限局性或全身性的炎癥性損害。大多繼發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期,引起皮膚、粘膜和內臟等全身多臟器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癥。可侵犯皮膚、黏膜、指(趾)甲、內臟器官或血行播散。
念珠菌性口炎又分為四型。
急性假膜型,又稱為雪口病或鵝口瘡。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多發于出生后2~8日內。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唇部,在粘膜充血上,有散在的白色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后逐步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白色或藍白色的絲絨狀斑片,并可繼續蔓延擴大,嚴重者可累及扁桃體、咽部、牙齦等處,呈滿口白斑雪片狀。斑片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粘膜糜爛面可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
急性萎縮型,多見于成年人,常由于廣譜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激素長期應用而致。大多數患者用抗生素等藥物前即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營養不良、內分泌紊亂、腫瘤化療后等,或患某些皮膚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天皰瘡等,故又稱為抗生素口炎。粘膜充血糜爛,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有味覺異常或喪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
慢性肥厚型,又稱增殖型念珠菌口炎??梢娪陬a粘膜、舌背及腭部。頰部病損位于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損可由托牙性口炎發展而來,粘膜呈乳頭狀增生;舌背病損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本型粘膜表層的假膜與上皮層附著緊密,不易剝脫。高齡患者應及早活檢,明確診斷。
慢性萎縮型,又稱托牙性口炎。常發生于上頜義齒的腭側面所接觸的腭、齦粘膜,女性多于男性。粘膜紅腫發亮,或呈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梢圆l唇和口角的損害。
【本文由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供稿】
查看更多關于念珠菌性口炎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的相關常識>>
皮膚科疾病
- 肛周濕疹
- 包皮過長
- 皮膚腫瘤
- 祛斑美容
- 過敏性皮膚病
- 痤瘡
- 小兒皮膚疾病
- 皮膚科疾病
- 黃褐斑
- 毛發移植
- 手汗癥
- 顏面潮紅
- 雞眼
- 日曬傷
- 腳氣
- 體癬
- 念珠菌病
- 汗管瘤
- 紫癜
- 毛囊炎
- 甲溝炎
- 黑痣
- 皮脂腺囊腫
- 多汗癥
- 胼胝
- 頭皮毛囊炎
- 掌跖膿皰病
- 癰
- 凍瘡
- 癢疹
- 結節性癢疹
- 天皰瘡
- 多形紅斑
- 萎縮紋
- 藥疹
- 黃色瘤
- 結節性血管炎
- 色素性蕁麻疹
- 尋常型牛皮癬
- 壓迫性蕁麻疹
- 連續性肢端皮炎
- 毛囊角化病
- 皮膚瘙癢
- 玫瑰糠疹
- 跖疣
- 股癬
- 過敏
- 人工性蕁麻疹
- 糜爛型腳氣
- 脫發嚴重
- 膿性指頭炎
- 奶癬
- 痣
- 干燥綜合征
- 淋巴管炎
- 暗瘡
- 白化病
- 白色糠疹
- 白癬
- 斑禿
- 瘢痕疙瘩
- 扁平疣
- 卟啉病
- 糙皮病
- 淀粉樣變病
- 多肌炎
- 蜂窩織炎
- 汗斑
- 汗皰疹
- 紅皮病
- 甲癬
- 甲周炎
- 腳癬
- 結節性紅斑
- 疥瘡
- 口周皮炎
- 口周濕疹
- 老年疣
- 老人斑
- 毛囊蟲病
- 膿皰瘡
- 皮肌炎
- 皮炎
- 千日瘡
- 丘疹
- 雀斑
- 妊娠癢疹
- 日光性皮炎
- 褥瘡
- 瘙癢癥
- 色汗癥
- 神經性皮炎
- 手癬
- 太田痣
-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皮膚脂溢性
- 外陰色素痣
- 夏季皮炎
- 癬
- 尋常疣
- 疣
- 脂膜炎
- 足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