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遺傳因素
時間:2015-02-10來源:求醫網
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呈家族性發病,也可有散發性發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散發者占2/3,有家族史者占1/3。家族性發病的患者中,50%的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不明確,50%的家系中發現有基因突變。遺傳方式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為常見,約占76%。
遺傳因素: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遺傳異質性,許多基因、多種突變都參與了HCM的發病(表1)。Jarcho應用基因連鎖分析技術首次在家族性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發現14號染色體q1長臂上的心臟β-肌凝蛋白重鏈(β-MHC)基因的錯義突變;此后Thierfelder等相繼發現了在染色體1q3,11P13-q13及15q2上與HCM有關的基因突變。目前發現20%~30%的家族性HCM患者致病基因突變位于心臟β-MHC基因。Fananapazir發現β-MHC基因錯義突變絕大多數位于MHC的頭部和桿狀的交界區,所有β-MHC基因密碼突變均發生于翻譯ATP酶的密碼、肌動蛋白附著部位及肌球蛋白附著部位有關的DNA片段上;目前僅發現1種β-MHC基因的缺失突變,為β-MHC蛋白末端缺少5個氨基酸。對一些突變家族的分析表明,β-MHC基因的突變可表現為獨立起源,提示β-MHC基因突變存在散發型。α-MHC基因突變引起的家族性HCM較少見,約占3%。目前發現HCM的α-MHC基因錯義突變有兩種。心肌肌鈣蛋白T(CTn-T)基因上錯義突變引起家族性HCM,占15%,共有7種突變與HCM的發病有關。HCM患兒心肌肥厚程度、肥厚的分布、發病年齡、臨床類型及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的不同與基因突變有關(表2)。其中β-MHC基因突變是目前研究的熱點,Anan將β-MHC錯義突變分為3組:良性突變,外顯子15,16,23上的保守性突變,估計壽命接近正常;惡性突變,外顯子13,14,19上的突變,估計壽命明顯縮短,早期病死率高,原因是基因突變阻抑了肌球蛋白的結構變化,或者是改變了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及其他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中性突變,多位于次要區域或在二級結構中產生中度變化,其表型介于良、惡性之間,可中度影響估計壽命。另外,研究發現HCM患者中HLA-DRW4,A9,B5和B4抗原的檢出率較高,梗阻性HCM患者中有HLA-DRW4者占73%。HCM與HLA-B27、DR3、DR4相關聯。國內張之炯發現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與HLA-DQA1與DQB1之間距離很近,認為HCM的致病除基因突變外,可能還存在1個位于HLA-DQA1與DQB1之間的易感基因。
查看更多關于原發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遺傳因素的相關常識>>
- 肥厚型心肌病治療方法 |
-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 |
- 肥厚型心肌病飲食 |
- 肥厚型心肌病專家 |
- 肥厚型心肌病醫院
- 肥厚型心肌病治療指南 |
- 肥厚型心肌病癥狀 |
- 肥厚型心肌病檢查 |
- 視頻 |
- 肥厚型心肌病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