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纖維化的中西醫結合診斷
時間:2015-03-07來源:求醫網
對肺纖維化的診斷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由于肺纖維化的臨床表現并不是很明顯,常在大量運動之后表現為一種呼吸困難的癥狀,難以與一般的運動現象區分,所以,對于非纖維化的診斷,則需要特別注意。常見的代表西方現代科技的診斷方法有以下幾種。
1.進行性氣急、干咳、肺部濕羅音或捻發音。
2.x線檢查:早期呈毛玻璃狀,典型改變彌漫性線條狀、結節狀、云絮樣、網狀陰影、肺容積縮小。
3.實驗室檢查:可見ESR、LDH增高,一般無特殊意義。
4.肺功能檢查:可見肺容量減少、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癥。
5.肺組織活檢提供病理學依據。本病應注意與喘息性支氣炎鑒別。
專業醫師會在病人出現癥狀的先期對癥狀作出一個比較正確的判斷,但是如果為了避免誤診的發生,也可以在進行西醫的檢查方法之后,再在中醫方面進行一個“復診”。這樣兩種方法相結合,可以相對減少誤診的出現。
而在中醫方面對于肺纖維化的臨床診斷多是這樣的認為的:肺絡痹阻是肺間質纖維化的基本病機特點,那么,什么是肺絡痹阻呢?肺痹從發病層次上來看有外邪不已,內舍于肺(久病入絡)之病機演變規律。此與現代醫學有關繼發性肺間質病變論述頗相一致。肺痹的病機特點為正氣不足,肺絡痹阻。正因于此,往往把肺間質纖維化命名為“肺痹”,一則強調其病機特點為肺絡痹阻;一則提醒大家,風濕免疫性疾病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痹癥),硬皮病、皮肌炎(皮痹)等亦可繼發肺間質纖維化(繼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形成“肺痹”。“肺痿”是指因肺氣虛弱,無力主氣布津所致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的一種疾病。
絡病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絡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斷治療方法的中醫病機理論學說。絡,指絡脈,有網絡的含義。絡病,指邪入十五別絡、孫絡、浮絡及血絡等而發生的病變,是以絡脈瘀阻、絡虛不榮、絡脈絀急為主要病理變化的一類疾病。由于絡脈是營衛氣血津液輸布貫通的樞紐,且絡體細小,分布廣泛,分支眾多,功能獨特,所以一旦邪客絡脈或“久病入絡”則容易影響絡中氣血的運行及津液的輸布,致使絡失通暢或滲灌失常,導致瘀血滯絡或絡脈不充,從而形成絡病。如同絡病一樣,肺間質纖維化也是多種間質性肺疾病失治誤治,遷延不愈而導致的最終病理結局。從肺的生理特點而言,肺朝百脈,主治節,全身絡脈病變易累及于肺而導致肺絡病變。從發病過程來看,肺纖維化起病隱襲,病程日久,纏綿難愈,符合絡病學說“久病入絡”特點。從病變部位而言,肺間質纖維化其“間質”并非僅指單純肺的間質(如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等),還包括肺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的實質。其病變的發生不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細支氣管領域,頗似絡病學說中的肺絡病變,既侵犯了絡脈(肺實質),又累及了脈絡(肺間質)。從病理特征而言,肺纖維化是以肺泡間質炎癥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纖維母細胞增生和肺泡間質纖維結締組織沉積為特征的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與絡病學說肺絡痹阻征象類似。從發病機制來看,由于細支氣管領域和肺泡壁纖維化使肺的順應性降低導致肺容量的減少和限制性的通氣障礙。此外,細支氣管的炎變以及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通氣/血流比例的失調和彌散功能的降低,最終發生低氧血癥及呼吸衰竭。此與絡病學說的絡脈瘀阻和絡虛不榮病機恰相吻合。
所以,當面對著中方、西方兩家說法的時候,我們不妨“兼”而“得”之。對肺纖維化的醫學診斷也將隨著醫學的進步,繼續進化,最終能夠像解決流感一樣的解決這個現在還在不同程度上困擾著人們的生命難題。
查看更多關于肺纖維化的中西醫結合診斷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