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視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一、中醫
本病的治療,目的在于法邪通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臨床上應給合身情況辨證施治,還可配合針灸,以提高療效。應當注意的是,本病病因復雜,有全身困素與局麻因素的不同,有實證虛證的不同,臨證要審病因,辨虛實,并宜及早從治。病初,病位尚淺,氣血未定,尚能挽回;久之氣血凝結,筋脈已固,再欲調治,既非易事,尤其是小兒患者。
1、辨證選方
1)衛外失固,風邪中絡:
治法:疏風通絡,扶正祛邪。
方藥:小續命湯加減。防風9g,防己9g,人參12g,僵蠶6g,蜈蚣9g,全蟲3g。若惡心、嘔吐,加竹茹、茯苓、藿梗、草蔻;頭暈目眩,加石決明、天麻、鈞藤、菊花。
2)肝血不足,風中脈絡:
治法:養血祛風。
方藥:養血當歸地黃湯(《濟生拔萃》)加減。當歸12g,川芎10g,熟地12g,赤芍12g,藁本10g,防風6g,白芷6g,細辛3g,若見外風引動內風,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蠶、鉤藤祛風平肝。
3)脾虛濕盛,風痰阻絡:
治法:健脾化痰,祛風通絡。
方藥:六君子湯合正榮湯(《審視瑤函》)加減。人參12g,白術10g,甘草6g,云苓12g,陳皮12g,半夏12g,生姜9g,大棗5枚,羌活12g,白附子6g,防風9g,秦艽9g,膽南星12g,僵蟲6g,木瓜12g,松節10g,或加當歸、地龍、赤芍等養血活血,通絡。
4)肝陽化風,夾痰上擾:
治法:平肝潛陽,化痰熄風。
方藥:天麻鈞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加減。天麻9g,鈞藤12g,夜交藤12g,茯神9g,黃芩9g,杜仲10g,牛膝12g,寄生10g,山梔12g,石決明12g,益母草9g。可酌加僵蟲、貝母、膽南星、全蟲等,以加強熄風化痰通絡之功。
5)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加減。黃芪15g,赤芍12g,當歸15g,川芎12g,桃仁10g,紅花9g,地龍15g。若再加白附子、僵蟲、全蟲等,更可消除中風后,遺甾于絡中之痰,使氣血運行正常。
6)風火上攻,熱迫筋急:
治法:宜平肝熄風,化痰通絡。
方藥:牛黃抱龍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膽南星12g,茯苓12g,僵蟲6g,全蟲6g,天竺黃12g,牛黃0.3g,琥珀6g,明雄黃0.3g,朱砂0.3g,麝香0.06g。
7)陰虛邪戀,風痰滯絡:
治法:養陰法風,化痰通絡。
方藥:沙參麥冬飲(《溫病條辨》)加減。沙參15g,麥冬15g,玉竹15g,桑葉12g、甘草6g,天花粉15g,扁豆90g。加秦艽、僵蟲、絲爪絡、南星、貝母等。
8)顱腦外傷,筋脈受損: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合正榮湯(《審視瑤函》)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0g,羌活12g,白附子6g,防風6g,秦艽12g,膽南星12g,僵蠶6g,法半夏12g,木瓜12g,松節10g。
2、中藥
針灸 根據病情,選太陽、睛明、瞳子髎、球后、攢竹、魚腰、陽白、四白、承位、合谷、外關、光明、足三里、三陰交、行間、陽陵泉、內庭、太沖、風池、翳風等穴。采用眼周與遠端配穴法,每次選2~3穴,每日1次,輕中度刺激。亦可根據患者體質,在遠端加灸法。
查看更多關于麻痹性斜視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