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癥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中醫對醛固酮增多癥沒有專門的論述,根據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表現如頭痛,眩暈,肌肉無力、甚而痿廢不用等特征,可歸同于中醫學“肝風”,“痙證”,“痿痹”等范疇。病位初在肝,繼則影響脾、腎,最終可累及五臟,病性初以標實為主,后以正虛為主。標實主要為肝氣郁結、陽亢風動,或夾濕夾瘀;正虛方面,早期以陰精虧虛為主,病久易發展成為腎陰陽俱損的病證。
中醫辨治論治:醛固酮增多癥主要應辨明標本虛實,病發早期以實為主,病位在肝,多屬肝風、肝火為患;后期以虛為主,病位在肝、脾、腎,多屬肝腎陰虛、脾虛、腎陰陽兩虛等,但其總病機以虛為主,乃肝腎虛損所致,虛多實少。治療上應采取“虛者補之”和“平調陰陽”的原則,當以平肝潛陽、健脾補腎為主法。
(1)肝氣動風:
臨床表現:頭痛,眩暈,耳鳴,面部潮紅,性情抑郁或煩躁易怒,口苦,口干喜飲,胸脅脹悶,皮膚麻木有蟻行感、得揉按稍舒,甚則手足痙攣、抽搐,舌邊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疏肝解郁,平肝熄風。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味
組成:丹皮,山梔,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天麻,鉤藤,生石決明。
加減:若手足抽搐、痙攣頻發者,可以加龜板、磁石、生牡蠣以助平肝熄風;或者肢體麻木、疼痛者,加入川芎、牛膝、桃仁、紅花,以活血行瘀通絡;若癥狀表現頭脹痛明顯,以頭暈目眩為主者,可以天麻鉤藤湯加減,以平肝潛陽。
(2)肝腎不足,虛風內生: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視力模糊,腰膝酸軟,下肢萎弱無力,甚至痿痹不用,肌膚麻木或筋脈拘急,攣縮,驚惕心慌,小便赤澀或尿道澀痛,月經不調,或量少,色淡,舌淡紅,苔少,脈細弦或細澀。
治法:滋養肝腎,平熄肝風。
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芍藥,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加減:若患者眩暈目花,可酌加菊花、夏枯草;若腰膝酸軟無力明顯者,可加用二至丸;若心慌驚惕者,可加用茯神、遠志等,以養心安神。
(3)脾胃氣虛:
臨床表現:突發肌肉軟弱麻痹,或下肢,或四肢,甚則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初發常伴有感覺異常,如蟻行感、麻木、肌肉隱痛,繼而出現軟癱,反射常消失或減低,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周,嚴重者可伴神志障礙。
治法:健脾益氣,健運升清。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組成:黨參,白術,山藥,茯苓,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甘草。
加減:濕邪不著,氣血虧虛為主,表現為心慌、氣短、少氣懶言、失眠多夢者,可選用歸脾湯以補氣養血健脾;手足抽搐、拘攣者,加生龍牡、鉤藤,以平肝熄風。
(4)心腎陽虛:
臨床表現:心慌,心悸,呼吸喘促,胸悶,失眠健忘,頭昏頭痛,腰膝酸軟,四肢軟弱無力,甚則癱瘓,小便清長,夜尿多,口渴欲飲,飲不解渴,舌淡,苔薄白,脈軟弱無力或虛弱有間歇。
治法:溫補心腎以通陽。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味。
組成:熟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加減:若腎陽虛明顯者,可以肉桂、桂枝同用;若患者表現夜尿多、煩渴多飲、飲后不舒、心悸等陽虛水道不調,可以五苓散加減,通調水道,恢復正常的水液氣化功能。若患者以心悸、脈結代等心陽虛癥狀為主要表現,可以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以通陽復脈。
查看更多關于醛固酮增多癥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 醛固酮增多癥治療方法 |
- 醛固酮增多癥病因 |
- 醛固酮增多癥飲食 |
- 醛固酮增多癥專家 |
- 醛固酮增多癥醫院
- 醛固酮增多癥治療指南 |
- 醛固酮增多癥癥狀 |
- 醛固酮增多癥檢查 |
- 視頻 |
- 醛固酮增多癥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