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便血內痔的偏方有哪些
時間:2015-04-29來源:求醫網
最讓痔瘡患者防不勝防的就是內痔了,因為內痔會產生便血和脫痔等癥狀,讓患者很是頭疼。因此很多內痔患者想找個有效的內痔便血偏方。把治療內痔便血的偏方介紹給大家。
祖國醫學對痔的認識有數千年的歷史,認為與人體臟腑虛弱有關,再加上外受風濕,內蘊熱毒,以致氣血下墜,結聚于肛門所致;兼因飲食不節,燥熱內生,下迫大腸,以及久坐、負重、遠行等,致氣血結滯于下所致。治療方法內服有清熱潤燥、涼血止血、益氣收斂等;外治有針灸、熏洗、外敷、栓劑等;手術法有枯痔療法、插藥療法、結扎療法、注射療法、挑治療法等。
藥方:
復方臟連丸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腸通便。主治內痔出血,內痔脫出并栓塞,混合痔等。
處方:地榆炭156克、黃連150克、黃芩150克、防風150克、生大黃150克、荊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250克、豬大腸5副。
上藥共研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分裝每袋20克,1日2次,每次5克。口服,10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痔核脫出不能回復,或合并血栓性外痔以及肛裂者,可加熏洗藥:銀花、川柏、苦參片、漏蘆、瓦花各30克、樸硝15克,上藥煎湯熏洗,1日2次,每次15分鐘,水燙時熏,待溫坐浴。
本方以黃芩、黃連、地榆、槐米清下焦濕熱治痔血;荊芥、防風炙炭祛腸風而兼止血;生地生津和營;麻仁、大黃消炎潤腸;更輔豬大腸以腸養腸,健運脾胃,共奏養陰清熱,潤腸止血之功。久服無副作用。
消痔湯
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化濕通絡,軟堅散絡,收澀固脫,止血定痛。主治痔瘡出血、腫痛、脫垂。
處方: 烏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參15克、射干1O克、炮山甲10克,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便血甚者加地榆炭、側柏葉;
炎癥甚者加黃柏、黃連;
大便秘結者加番瀉葉;
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
肛門墜脹者加木香、枳殼;
脾虛下陷者加黃芪、葛根、升麻。
痔靈丸
主治: 功能涼血清熱,養血止血。主治初中期內痔出血。
處方: 刺猬皮、赤芍、白芷、當歸、防風、丹參、五倍子各2份。生地、黑槐花、黑地榆各3份、大黃1份。
當歸、芍藥、丹皮、生地4味,水煎濃縮后,拌和余藥細末,加蜜適量制成丸劑,每次10克,日3次,飯后服,15天為1療程。
本方用刺猬皮行血止血,疏氣化瘀,配槐花、地榆加強止血之力,專治血痔之癥;生地、丹皮涼血止血;白芷、防風、五倍子化濕收斂;當歸、丹參、芍藥養血止血;大黃清熱通腑。
椿根紅花湯
主治:燥濕清熱,收澀止血。主治內痔出血。
處方: 椿根白皮30克、草紅花10克、當歸10克、燈芯草10克、竹葉10克、粉甘草10克、紅糖120克、黃酒750毫升。
用水1大碗,與黃酒、紅糖及各藥共煎,煎湯l茶碗,分早午晚3次服完。飯前l小時服。重癥連服4劑,輕癥連服2劑即可愈。
椿根白皮煎
主治:清化濕熱,活血止血。主治內痔、息肉痔、直腸潰瘍等引起便血。
處方: 椿根皮120克、綠豆芽120克、生白蘿卜120克。先將綠豆芽、生蘿卜榨取鮮汁,加入切碎的椿根皮,水1碗半同煎至1碗,濾汁去渣,沖入黃酒60克,臨睡前溫服。小兒酌量。
石梅膏
主治:去黑痣息肉,蝕惡肉,消炎解毒。主治各種類型痔核,尤宜于嵌頓炎癥壞死期。
處方: 制石灰粉6克(將鮮石灰塊水飛發透,過160目篩,取篩后石灰120克,凈鹽30克混合,加開水500毫升攪勻,靜置后去上層清液,于溫箱內烘干研細備用)、烏梅肉炭3克、青黛1克、朱砂1克、濃茶籽殼液(干茶籽殼25公斤,燒灰至盡,加開水5000毫升浸泡12小時,過濾,濃縮至500毫升即成)20毫升。混勻備用。
用前囑患者排便坐浴,取細蔥頭4個搗爛,調反肛散(刺猬皮9克、川百足3條、生草烏9克、炮山甲9克、枯礬9克)6克待用。患者取蹲位,將反肛散藥放入肛門齒線上0.5厘米處,10分鐘左右囑患者排便樣努掙,使痔核脫出,在痔核周圍涂凡士林保護正常組織。然后敷上石梅膏,過20-30分鐘,視痔核根部變黑,將石梅膏洗掉,讓其暴露于肛外。用大葉桉樹葉或九里明藤煎水加適量鹽坐浴,每天3-5次,連續5-7天。
溫馨提示:現代醫學對內痔主要采用止血藥物、手術切除術,手指擴肛術,以及對癥處理,療效均不理想。手術切除術、手指擴肛術有較多痛苦和并發癥。止血藥和對癥處理僅能暫緩癥狀。
查看更多關于治療便血內痔的偏方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