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心病患兒的保健常識
時間:2015-06-30來源:求醫網
小兒先心病是危害兒童健康的常見疾病,目前,多通過手術治愈。為了給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了促進小兒先心病患兒正常的身心發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必須采取下列看似簡單卻又是十分重要的保健措施。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心臟不好,故而限制其參加任何活動,其實這對小兒先心病患兒的心理發育很不利。一旦患兒意識到自己因患有心臟病而不能與其他孩子一樣參加活動,就可能產生畏縮心理,感到自卑,甚至可能出現攻擊行為。因此,小兒先心病患兒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參加一些活動,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心理發育。除此之外,小兒先心病患兒還要注意以下保健常識。
1、按時預防接種:
許多家長認為小兒先心病患兒不宜接受預防接種,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般地說,小兒先心病患兒只要不存在感染、發熱或嚴重心力衰竭,均應與其他孩子一樣按時接受預防接種,以防麻疹、水痘、破傷風、小兒麻痹癥等傳染病的發生。
2、注意防治感染:
小兒先心病患兒容易發生肺炎,一旦感染,容易并發感染性心內膜炎,所以應特別注意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平時應注意皮膚和口腔衛生,家長盡量不帶患兒到人群嘈雜的場所,以免發生病毒感染。在季節交替時,應注意衣著適當,過多或過少都可能誘發感冒,尤其是衣著過多可使患兒大量出汗,換衣不及時就很容易感冒著涼。
另外,一旦發生扁桃體炎、肺炎等各種感染性疾病,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應用有效抗生素治療,以防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
3、定期到專科醫院隨訪:
小兒先心病患兒定期接受隨訪檢查十分重要。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不至于延誤治療時機。有些小兒先心病,如室間隔缺損和房間隔缺損等,因存在“自然閉合”的機會,定期隨訪可使醫生及時發現這些小兒先心病患兒是否已經“自然痊愈”,從而盡早減輕家長和患兒的負擔。
4、心理輔導:
小兒先心病患兒的適應行為水平較低,性格內向,有自卑傾向,情緒較易波動,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與家長的不良教育態度有關,如過分保護、遷就、溺愛等,以致孩子依賴性增強、對社會不適應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因此,家長應十分重視培養孩子正常的心理衛生,自覺糾正不良的教育方式。另外,應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游戲和玩耍,這樣有利于培養其正常的心理活動。如家長經過努力仍無法使小兒先心病孩子心理正常,可向兒童醫學心理專科醫生咨詢。
5、重視營養:
小兒先心病患兒常存在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遲緩,有心力衰竭、發紺、肺動脈高壓和梗阻性心臟畸形者尤為明顯。因此,家長必須采取一些辦法,以滿足小兒先心病患兒的營養需求。
首先,應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并配以濃縮高熱量的奶粉。對于那些氣急、代謝消耗過多或生長發育遲緩的患兒,可在醫生指導下采用鼻飼管喂養,持續或間隔一定時間用輸液泵緩慢將奶液經鼻飼管輸入胃內,以改善營養狀況,也可采用夜間鼻飼與白天口服相結合的辦法,以鍛煉其吸吮能力。
其次,在固體食物喂養方面,輔食添加與一般孩子相同,從出生后4~6個月開始添加,但早產兒及病情嚴重者應適當延遲添加輔食的時間。
最后,1歲以后的孩子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忌偏食,盡可能全面、均衡、適量地補充營養。
查看更多關于小兒先心病患兒的保健常識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