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機制
時間:2015-01-31來源:求醫網
變態反應也叫超敏反應,是指免疫系統對一些對機體無危害性的物質如花粉、動物皮毛等過于敏感,發生免疫應答,對機體造成傷害。人們日常遇到的皮膚過敏,皮膚騷癢、紅腫,就是一種變態反應。
若機體已被某種寄生蟲抗原致敏,當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則二次免疫應答增強,或長期受染,早期過去后的機體反應相似于二次免疫應答反應。因免疫應答過強而導致組織損傷(免疫病理變化),即稱為變態反應(allergy),或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與Coombs按變態反應發生發展的近代知識,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發型(immediat type),Ⅱ型——細胞毒型(cytotoxic type)/細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復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體所介導;而Ⅳ型——遲發型(delayedtype)或細胞介導型(cellmediated type),由細胞因子所介導。
小兒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機制
致敏抗原激活腸固有膜的IgE漿細胞,產生大量的IgE抗體,并與肥大細胞結合,固定在這些細胞的表面。當食物中的致敏原再次進入體內,與胃腸黏膜肥大細胞表面的IgE相結合,使肥大細胞激活、脫顆粒,釋放一系列參與過敏反應的炎癥介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Ⅰ型變態反應。部分抗原物質也可選擇性地與漿細胞IgG、IgM、IgA或T細胞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從而引起局部或(和)全身性的Ⅲ型或Ⅳ型變態反應。而年齡、食物的消化過程、胃腸道的通透性、食物抗原的結構、遺傳因素等可影響食物過敏反應的發生。食物變態反應在生后最初幾年最常見,大多數患兒到了2~3歲就對該食物產生耐受,癥狀隨之消失。IgE介導者可能持續時間較長。開始的嚴重性與以后臨床癥狀消失與否無關。但由于避食食物變應原不徹底,特別是十幾歲的兒童,致使其敏感性持續存在。
查看更多關于小兒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機制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