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有效治療重癥肌無力
時間:2015-08-14來源:求醫網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癥狀加重。那么,中醫如何有效治療重癥肌無力?小編為您介紹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的發生、發展并不是各種證型簡單地疊加,而是病與證的有機整合,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專家認為不能把辨證論治簡單地理解為辨證分型。因為重癥肌無力的發生發展是千變萬化的,不能以幾種分型確定方案,即使就分型而言,其本身也是不確定的。
重癥肌無力的臨床癥狀雖然部位有別,癥狀各異,但其共同點是疲怠無力,與中醫之脾密切相關。張天豐主任認為重癥肌無力雖與脾虛有關,但又與一般的中氣不足不完全相同,是程度更進一步的脾胃虛損。故脾胃虛損,氣血虧虛是主要矛盾,是導致重癥肌無力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始動原因。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脾虛氣陷,則升化無力,而上眼瞼屬脾,因此引起眼瞼無力下垂。
脾胃虛損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濡養臟腑。肝開竅于目,眼睛屬腎,氣血化源匾乏,肝竅失養,腎精不足,因此重癥肌無力患者常常有復視、斜視、視物模糊等表現。
脾主肌肉,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不能充養于四肢肌肉,因此會出現四肢乏力、瘓弱不用等。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虛失運,受納無權,因此會導致納呆、便澹、吞咽困難等重癥肌無力的典型癥狀。
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氣,上充于肺,與肺吸入自然界清氣積于胸中而為宗氣,行呼吸,貫心脈,與語言、聲音密切相關。脾胃虛弱,宗氣不足,因此會表現為構音不清、語言低微。
脾胃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氣出于肺而根于腎,需脾胃居中斡旋轉運,使宗氣充足以司呼吸。脾胃虛損則或樞機不運,聚濕生痰,奎阻于肺,或脾病及腎,腎不納氣,氣難歸根,甚或大氣下陷,而出現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痰涎奎盛,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則發生肌無力危象。
可以說脾病能影響他臟,而他臟有病也可殃及脾,故重癥肌無力的發生、發展與其它五臟關系密切,從而形成多臟同病的局面,并最終導致重癥肌無力的多種癥狀。
中醫如何有效治療重癥肌無力?中醫講求五行平衡,對重癥肌無力的辨證論治,要充分考慮到五行五臟的關系,必須既辨證又辨病,即病證結合。希望以上的介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查看更多關于中醫如何有效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