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淋巴結炎(Brenneman綜合征)
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因有什么
導致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屬(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紅球菌、假結核桿菌、青霉菌屬、病毒、血吸蟲、阿米巴等。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見于兒童或青少年,且多見于回盲部淋巴結。該處淋巴結很多,兒童尤為豐富。腸內容物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產物易在該處吸收而引起淋巴結的急性炎癥反應。
(1)解剖因素:回腸末端腸壁各層內含有極為豐富的淋巴管網,末端回腸系膜內淋巴結,特別是中間群淋巴結的數量,遠遠多于空腸系膜的淋巴結,常成群分布,數目高達數百個,這是感染好發于此的基礎。
(2)生理因素:由于回盲瓣的影響,食糜在回腸末端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這雖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是也增加了腸道病原體及其產物的吸收量和腸系膜淋巴結感染的機會。
病理特征炎癥的早期,可見腸系膜內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相互不粘連,觸之尚軟,可以活動。后期淋巴結逐漸變硬,灰白色外觀,同時腹腔內可有少量漿液性滲出液。鏡下主要發現為淋巴組織增生、充血及水腫。少數病例,淋巴結呈化膿性改變,可形成膿腫,甚至相互融合成較大的膿腫,潰破后導致化膿性腹膜炎。受腸系膜炎癥的影響,回腸末端、盲腸及闌尾等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存在,一般情況下,腹腔滲出液及腫大淋巴結穿刺做細菌培養大多為陰性。
另外也有人認為,患者在發病前1~2天常感倦怠、不適和上呼吸道炎癥癥狀,故認為是因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有作者認為毒血癥是腸系膜淋巴結炎發病的關鍵,但淋巴結培養多無細菌生長。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見于7歲以下的小兒,發病前常有喉痛、發熱、倦怠不適等前軀癥狀,然后才出現臍部和右下腹痛、惡心、嘔吐,有時可發生腹瀉或便秘,這樣的發病過程與急性闌尾炎先腹痛后發熱正好相反,且發病早期即體溫驟升。體檢時臍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壓痛,范圍比較廣泛,壓痛點不固定。因小兒腹肌不發達,腹肌緊張可不明顯。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正常。如為鏈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較稀薄的草綠色液體,涂片可找到革蘭氏陽性球菌。 流行病學本病臨床上少見,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主要見于兒童和青少年,是少兒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系膜淋巴結炎治療方法 |
- 腸系膜淋巴結炎病因 |
- 腸系膜淋巴結炎飲食 |
- 腸系膜淋巴結炎專家 |
- 腸系膜淋巴結炎醫院
- 腸系膜淋巴結炎治療指南 |
- 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狀 |
- 腸系膜淋巴結炎檢查 |
- 視頻 |
- 腸系膜淋巴結炎咨詢
- 友情鏈接:
- 腸系膜淋巴結炎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