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要怎么進行診斷
時間:2015-09-25來源:求醫網
大多數對于腦癱疾病并不陌生,腦癱屬于腦部疾病的一種,其發病非常的緩慢,但是多數人對于腦癱的治療方法以及診斷方法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腦癱要怎么進行診斷。
腦癱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及體格檢查。病史中首先要了解有無引起腦癱的危險因素。要詳細詢問患兒發育過程,特別是運動發育有無落后。要注意了解發病的時間及病情的進展情況。腦癱的患兒都應在嬰兒期出現癥狀(運動發育落后也屬癥狀之一),病情越重,出現異常的時間就越早。
要熟悉正常小兒發育過程的里程碑(如3個月會抬頭、6個月會坐、7~8個月會爬等等)。引起腦癱的病變不呈進行性,所以一個小兒如果嬰兒時期運動發育正常,以后出現發育停滯甚至倒退,這種情況屬進行性疾病所致,不是腦癱。腦癱小兒常合并智力低下、癲癇等,但智力正常或不合并癲癇,不能除外腦癱。
體格檢查重點查神經系統運動部分,注意安靜及活動時的姿勢、步態。小嬰兒要注意左右是否對稱。了解肌力、肌張力有無異常。體格檢查的另一個重點是查神經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該消失的月齡是否消失,如持續存在支持腦癱診斷。還要查腱反射,鑒別是否為上神經單位損傷,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極弱,不支持腦癱的診斷。
至于CT、MRI和腦電圖檢查,對腦癱的診斷不能起肯定或否定的作用。進行CT、MRI檢查可了解腦結構有無異常,對探討腦癱的病因及判斷預后可能有所幫助。腦電圖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癲癇,幫助判斷癲癇的類型,指導癲癇的治療。
發生在母孕期、圍生期或新生兒期的及1歲以內的致病因素,或稱之為高危因素。所謂圍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兒7天為止的這一時期。該階段中的許多不利因素會導致小兒腦癱的發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濁、新生兒窒息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低出生體質量兒(尤其是出生體重低于1500克者)以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顱內出血等。嬰兒期的致病因素多見于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腦外傷、腦膜炎、腦炎、先天性遺傳性代謝病、頭小畸形、腦積水等。
嬰兒期出現的非進行性中樞性癱瘓,表現為運動障礙或姿勢異常。嬰兒期是指1歲以內的小兒,非進行性是指患兒的臨床表現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甚至死亡,中樞性癱瘓是指神經系統檢查時顯示出腦損傷的陽性體征,包括肌張力、異常姿勢、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換句話說,如果癥狀在1歲以后出現,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惡化,或者不具備中樞性癱瘓神經系統體征者,就不能診斷為小兒腦癱。
可伴有或沒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這里需要強調,對于腦癱患兒的智力評價需謹慎,不要光憑一次的智力測驗結果貿然做出結論。
查看更多關于腦癱要怎么進行診斷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