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發病機制是什么
時間:2015-02-07來源:求醫網
胰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胰腺癌發生與吸煙,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過量飲用咖啡,環境污染及遺傳因素有關;近年來的調查報告發現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病人與胰腺癌的發病存在一定關系,發現慢性胰腺炎病人發生胰腺癌的比例明顯增高;另外還有許多因素與此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如職業,環境,地理等。
1.病變部位
原發性胰腺癌可發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發生在胰頭部者最為多見,據大量病例統計,發生于胰頭者較胰腺體尾部約多一倍,即胰頭癌占60%~70%,胰體尾部癌占25%~30%;另有少數病例,癌彌散于整個腺體,而難于確定其部位,Bramhall等研究發現在手術治療的胰腺癌中80%~90%的腫塊位于胰頭部,國內緩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最近資料顯示胰頭癌占70.1%,胰體尾部為20.8%,全胰癌占9.1%。
2.大體病理
肉眼觀胰腺癌表現并不一致,胰腺癌時胰腺的大體形態取決于病程早晚及癌腫的大小,當癌腫不大時,瘤塊深藏于胰腺內,不能從胰腺表面見之,只有在捫診時有不規則結節的感覺,當癌腫增大后,則胰腺的外形發生改變,可在胰頭部或體尾部有局限性腫塊脹大,瘤塊與其周圍的胰腺組織分界不很清楚,在切面上胰腺癌腫多呈灰白或淡黃白不規則形態,亦可呈黃白色或灰白色,還可見有帶棕色或棕紅色的出血斑點或壞死灶,在有液化的癌瘤內可見有混濁的棕灰色黏液性液體,有的呈小囊腔樣,胰腺本身常因伴有纖維組織增多,使其質地堅實,有的并有胰腺萎縮,在胰腺內可見有局限性脂肪壞死灶,這可能是由于癌腫使胰管梗阻,胰管破裂,胰液外溢,引起胰腺內局部脂肪壞死,胰腺癌的大小差別甚大,與病程長短有關,一般腫塊直徑常在5cm以上,位于胰頭部的癌大多極為堅硬,癌組織與正常腺體組織無明顯界限,有時這種硬性癌且可廣泛浸潤胰周組織,致胰腺黏結在一團癌腫組織中不能辨認;但有時癌組織也可位于胰腺的中心部分,外觀與正常胰腺無異,僅胰頭部特別堅硬,切面上亦可見纖維組織增生甚多而腺體組織明顯減少,與慢性胰腺炎難以鑒別。
胰腺癌可來源于胰管,腺泡或胰島,通常胰腺癌以源自胰管上皮者為多,約占總病例的85%,源自腺泡及胰島者較少;前者主要發生在胰頭部,而后者則常在胰體或尾部。
3.組織學改變
胰腺癌的顯微鏡下所見主要取決于腺癌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者,形成較成熟的胰腺腺管狀組織,其細胞主要為高立方體,大小相近,胞漿豐富,核亦相仿,多位于底部,呈極化分布,分化不良者可以形成各種形態甚至不形成腺管狀結構,而成為實心的條索狀,巢狀,片狀,團簇狀彌漫浸潤,細胞大小和形態不一,可呈球形,圓形,或多角形,邊界不太清楚,核位置也不一,核大染色深,無核仁,胰腺癌的胰管樣結構呈不規則排列,其上皮細胞呈復層排列,細胞核的位置不一,當胰管上皮增生而有乳頭樣突出時,可是乳頭樣結構,稱乳頭狀胰腺癌,偶可見有杯狀細胞化生,也可見鱗狀細胞化生,電鏡下,可見粘原顆粒(Mucinogen granules)但無酶原顆粒(zymogen granules),它們都來自較大的胰管上皮細胞,鱗狀細胞變性明顯時,稱為腺樣鱗狀細胞癌(adenosquamous cell carcinoma),或腺棘皮癌(adenocanthoma),鏡檢尚可見程度不等的灶性出血,壞死和脂肪變,稱囊性腺癌,如伴有胰管梗阻,則可見胰腺腺泡萎縮,伴乳頭樣增生。
4.胰腺癌的病理分期
胰腺癌絕大多數(>80%)起源于導管上皮細胞,其中又以來自胰腺的一,二級大的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占多數,少數可來自胰腺的小胰管上皮細胞,來自大,中,小胰管的胰腺癌,因其質地堅硬,統稱為硬癌,起源于胰腺泡細胞的胰腺癌較少見,癌瘤質地柔軟,成肉感型。
查看更多關于胰腺癌的發病機制是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