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休克的病因是什么
時間:2015-02-07來源:求醫網
產科休克的流產或產褥期感染敗血癥,特別是非法墮胎和舊法接生,易發生革蘭陰性細菌感染內毒素感染癥狀險惡。胎盤滯留反復擠壓子宮致子宮內翻,手剝離胎盤,刮宮,中期引產宮腔內注藥,創傷性休克。
發病原因
1.失血性休克
(1)妊娠期:
?、賹m外妊娠:流產或子宮破裂。
?、趯m內妊娠:不全流產,過期流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宮頸妊娠,凝血機制障礙。
(2)分娩期:外陰、陰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陰道、宮頸、子宮損傷或破裂,宮旁靜脈叢破裂,闊韌帶血腫,帆狀胎盤等出血。
(3)胎兒娩出后:產后出血: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滯留或殘留,部分植入胎盤,軟產道裂傷,凝血機制障礙。剖宮產術后傷口裂開。
2.非失血性休克
(1)麻醉反應:麻醉藥過敏,麻醉藥過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誤入脊髓腔。
(2)手術操作:胎盤滯留反復擠壓子宮致子宮內翻,手剝離胎盤,刮宮,中期引產宮腔內注藥,創傷性休克。
(3)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妊娠足月仰臥位分娩,子宮壓迫主動脈使回心血量減少,可發生休克,國外有文獻報道,剖宮產產床以傾斜30?施術為宜。
(4)低鈉綜合征:長期食用低鹽或無鹽飲食,服利尿劑或中暑脫水,鈉丟失。
(5)流產或產褥期感染敗血癥:特別是非法墮胎和舊法接生,易發生革蘭陰性細菌感染內毒素感染癥狀險惡。感染性休克是產科感染嚴重的并發癥,常見的病原菌有:
①厭氧菌:常見的為厭氧乳酸桿菌,類桿菌,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大腸埃希桿菌,產氣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脆弱桿菌,還有破傷風桿菌。
?、阪溓蚓焊锾m陽性球菌,分為甲,乙,丙3類,其中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致病力最強。產生溶血素和多種酶類,易引起感染擴散和敗血癥,為產科感染的重要菌種。近年來研究乙類鏈球菌(GBS)在婦女生殖系統帶菌率相當高,可引起孕產婦的感染,包括絨毛膜炎,羊膜炎,敗血癥,泌尿道感染,以及因之而引起的晚期流產、死胎、胎兒發育不良(IUGR)、早產和胎膜早破等。并證明Ⅰa和Ⅲ型為主要致病血清型,在發達國家Ⅲ型約占2/3。
③葡萄球菌:革蘭陽性球菌,分為金黃,白色,檸檬色3類,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病力最強,易引起多發性轉移膿腫,易產生抗藥性,是婦產科手術的重要細菌。盡管有抗生素控制感染,但細菌抗藥和菌群變異仍應重視。
(6)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空氣栓塞多經子宮血竇致靜脈栓塞,肺動脈高壓,若栓子小也可通過肺毛細血管至肺靜脈發生腦栓塞。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7)微血管病性溶血:Hellp綜合征Weinstein(1982)首次報道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溶血(hemolytic anemia),肝酶高(elevated enzyme),血小板減少(low platelet),簡稱Hellp綜合征。此綜合征依靠化驗室篩查確診。延遲診斷,處理不及時,可導致肝,腦,腎出血,休克,激活血管內凝血。
查看更多關于產科休克的病因是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