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 醫院資訊 >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診斷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 【類型】三級甲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756-2528888
- 【網址】www.zsufivehos.com
- 【地址】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52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上午
心內科/韓君勇 心內科/張書亞
心內科/林岫芳 泌尿外科/李懷富
心內科/張群英 心內科/譚劼
內分泌科/謝丹紅 腫瘤科/程志斌
兒科/周傳新 耳鼻喉科/樊韻平
婦產科/王桂榮 婦產科/蘇兆娟
婦產科/孫紅軍 感染病科/夏瑾瑜
高壓氧/鐘 明 骨科/王希
骨科/趙慶 呼吸內科/黃瑾
呼吸內科/鄔偉明 康復科/張 溟
口腔科/李春陽 老年病科/王新新
美容外科/邵麗娜 泌尿外科/馮旭升
內分泌科/孫遼 腦外科/蔡贛橋
皮膚科/陸東慶 皮膚科/黃慧
普外科/張百萌 普外科/湯聰
普外科/曾慶安 普外科/侯冰宗
燒傷整形科/辛儉 神經內科/韓蓉蓉
神經內科/麥衛華 腎內科/李中和
腎內科/張樺 疼痛門診/李有臣
消化內科/郭惠學 消化內科/宋家武
消化內科/衛金歧 心理及性咨詢科/周紹輝
胸外科/丁連舉 胸外科/韓強
血液風濕科/侯麗君 眼科/顧敏
眼科/李勤 預防保健科/王艷秋
預防保健科/張蓬 中西醫結合科/師晶麗
中西醫結合科/屈麗波 中西醫結合科/蔡代仲
腫瘤科/彭培建
下午
心內科/彭健 心內科/張書亞
心內科/尚斌芳 泌尿外科/郭德榮
兒科/郭毅 耳鼻喉科/樊韻平
婦產科/王峰 婦產科/蘇兆娟
婦產科/孫紅軍 感染病科/周耀勇
高壓氧/鐘 明 骨科/王希
骨科/趙慶 骨科/王文章
呼吸內科/王小華 康復科/耿建紅
口腔科/李春陽 老年病科/梁玉娥
美容外科/邵麗娜 泌尿外科/苗永青
內分泌科/王艷秋 皮膚科/陸東慶
皮膚科/肖佐環 普外科/殷放
普外科/呂寶軍 燒傷整形科/辛儉
神經內科/韓蓉蓉 腎內科/崔彤霞
消化內科/衛金歧 心理及性咨詢科/周紹輝
胸外科/丁連舉 胸外科/韓強
眼科/顧敏 中西醫結合科/師晶麗
中西醫結合科/蔡代仲 腫瘤科/王思陽
腫瘤科/馬琳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診斷
時間:2012-10-25 18:46來源:求醫網
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病象極不典型,其癥狀一般多不明顯,特別是在病程早期。通常5cm以下小肝癌約70%左右無癥狀,無癥狀的亞臨床肝癌亦70%左右為小肝癌。癥狀一旦出現,說明腫瘤已經較大,其病勢的進展則一般多很迅速,通常在數周內即呈現惡病質,往往在幾個月至1年內即衰竭死亡。臨床病象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病變:①肝硬化的表現,如腹水、側支循環的發生,嘔血及肢體的水腫等;②腫瘤本身所產生的癥狀,如體重減輕、周身乏力、肝區疼痛及肝臟腫大等。肝癌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能出現一些易與肝炎、肝硬化、胃腸道、胰腺和膽道系統疾病相混淆的臨床癥狀。起病常隱匿,多在肝病隨訪中或體檢普查中應用AFP及B型超檢查偶然發現肝癌,此時病人既無癥狀,體格檢查亦缺乏腫瘤本身的體征,此期稱之為亞臨床肝癌。一旦出現癥狀而來就診者其病程大多已進入中晚期。不同階段的肝癌,其臨床表現有明顯差異。
1.主要的臨床癥狀有肝區疼痛、腹脹、乏力、納差、消瘦、發熱、黃疸以及肝臟進行性腫大或上腹腫塊等。
(1) 肝區疼痛:是最常見、最主要的臨床癥狀。疼痛多為持續性隱痛、鈍痛、脹痛或刺痛,以夜間或勞累后明顯。肝區疼痛是由于腫瘤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張力增加,或包膜下癌結節破裂,或肝癌結節破裂出血所致。肝區疼痛部位與病變部位有密切關系。病變位于肝右葉,可表現為右季肋區痛;位于肝左葉則表現為胃脘痛;位于膈頂后部,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和腰背部。如突然發生劇痛,且伴有休克等表現,多為癌結節破裂大出血所致。
(2)納差、惡心、嘔吐:常因肝功能損害、腫瘤壓迫胃腸道所致,其中以納差為常見癥狀,病情越嚴重,癥狀越明顯。
(3)腹脹:因腫瘤巨大,腹水以及肝功能障礙引起。腹脹以上腹部明顯,特別在進食后和下午,腹脹加重。患者常自行減食以圖減輕癥狀,也常被誤認為消化不良而未引起重視,延誤診治。
(4)乏力、消瘦:由于惡性腫瘤的代謝、消耗過大和進食少等原因引起。早期可能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日益加重,體重也日漸下降,晚期極度消瘦、貧血、衰竭,呈惡病質。少數病情發展較慢的肝癌患者經休息和支持治療后,也可能出現暫時體重回升的情況。
(5) 腹瀉:主要因肝功能不同程度地損害導致消化吸收能力的減退引起,也可因肝癌細胞轉移形成門靜脈癌栓所致。雖然此癥狀并不十分常見,有時也可作為肝癌的**癥狀,常被誤認為胃腸道感染而誤診。腹瀉可不伴腹痛,一般進食后即腹瀉,大便多為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常無膿血,消炎藥物不能控制。病情嚴重時,每天大便十余次,可使病情迅速惡化。
(6)發熱:因腫瘤組織壞死、代謝產物增多以及腫瘤壓迫膽管合并膽管炎引起。無感染者稱為癌熱,多不伴寒戰。不明原因低熱是肝癌的一個常見癥狀,體溫一般在37.5℃~38℃之間,但炎癥性彌漫性肝癌多有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易被誤診為肝膿腫,應用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而用吲哚(消炎痛)可以退熱。
(7)嘔血、黑便:以嘔血為主者,主要因為肝癌合并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引起食管下段-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和急性胃黏膜病變所致。以黑便為主者則多由于門脈高壓性胃病或消化性潰瘍引起。由于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下降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少見。
(8)轉移癥狀:肝癌可轉移至肺、骨、胸膜、胃腸及淋巴結等。根據轉移的部位可引起相應的癥狀,如肺轉移可出現胸痛、咯血等,骨轉移可出現局部疼痛和病理性骨折等。
此外,臨床上可出現少數極易誤診的癥狀。部分病人肝臟不大,且肝癌包膜下癌結節破裂的臨床表現酷似膽囊炎,亦有因右肝癌結節破裂口較小,少量血液緩慢流至右下腹而誤診為闌尾炎。
其他癥狀尚有出血傾向,如牙齦、鼻出血,均與肝功能受損,凝血機制障礙、脾功能亢進有關。
2.體征 進行性肝大、脾大、黃疸、腹水、水腫以及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等常見體征,多在晚期出現。
(1) 進行性肝臟腫大:是肝癌最常見的體征,肝臟突出在右肋下或劍突下時,上腹部可呈局限性隆起或飽滿,肝臟質地硬,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結節或巨塊,邊緣鈍而不整齊,常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右葉肝癌可致肝上界上移,肋下肝大但無結節;右葉肝癌常可直接觸及腫塊,往往有結節感;左葉肝癌可表現為劍突下腫塊,如左外葉肝癌,則腫塊右側有較明顯的切跡。在肝區腫瘤部位可聞及吹風樣血管雜音,這也是肝癌的一個特征性體征。其產生機制是由于肝癌動脈血管豐富而迂曲,粗大動脈突然變細和(或)由于肝癌結節壓迫肝動脈、腹主動脈而產生血流動力學變化所致。
(2)黃疸:一般出現在晚期,多為阻塞性黃疸,少數為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常因癌腫壓迫或侵入膽管,或肝門轉移性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總管造成阻塞所致;肝細胞性黃疸可由于癌組織肝內廣泛浸潤或合并肝硬化或慢性活動性肝炎引起。
(3) 門脈高壓:由于肝癌常伴有肝硬化或癌腫侵犯門靜脈形成癌栓,兩者均可使門靜脈壓力增高,從而出現一系列門脈高壓的臨床表現,如腹水、脾大、側支循環開放,腹壁靜脈顯露等。腹水增長迅速,血性腹水常因癌腫侵犯肝包膜或癌結節破裂所致,偶因腹膜轉移所致。此外,還有蜘蛛痣、肝掌、皮下出血、男性乳房發育、下肢水腫等征象。
肝癌發生轉移的部位可以出現相應體征,如肺部呼吸音異常、胸腔積液等。
上述癥狀和體征不是每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都具有,相反有些病例常以某幾個征象為其主要表現,因而于入院時往往被誤診為其他疾病。了解肝癌可以有不同類型的表現,當可減少診斷上的錯誤。
3. 伴癌綜合征 伴癌綜合征是指原發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腫本身代謝異常或癌組織對機體產生的各種影響而引起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紅細胞增多癥、低血糖癥、高血鈣癥、高纖維蛋白原血癥、血小板增多癥、高膽固醇血癥等。伴癌綜合征僅見于少部分肝癌患者,這些癥狀有時先于肝癌局部癥狀出現,甚至成為**癥狀,如能及早認識,可提供診斷線索,使肝癌獲得早期治療的機會。同時,對某些癥狀的及時處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命,因此,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
(1)紅細胞增多癥:肝癌伴細胞增多癥的發生率約2%~10%,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往往正常,骨髓象顯示紅系增生活躍,體內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往往增高。有實驗表明:在肝癌細胞漿內存在EPO,而癌旁肝細胞和非實質性細胞中則無;免疫電鏡發現肝癌細胞內質網腔內可見EPO反應產物,提示可能是由肝癌細胞生成的。有人認為:肝硬化患者出現紅細胞增多癥是肝細胞趨于惡性轉化或已經發生肝癌的一項可靠指標。